和你一起学作文-结构:下笔成文的关键(3)
比如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它的“全文之指”就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句话,再提炼一下,就是一个“毒”字而已。但这个“毒”字实际上统摄了全文:写来写去,就是为了把这个“毒”字烘托出来,同时也就突出了“捕蛇者”所处的极其悲惨的境地,也就突出了作者无比悲痛的心情。我们可以说这个“文眼”是一双愤怒的眼睛。再比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在一大篇华美的描写并议论“秋声”的赋体文字中,真正统摄全文的一句是“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这个“悲”字就是“文眼”,它创造了悲凉的氛围,确定了“助予之叹息”的基调。这就是一双感伤的眼睛。再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实际上题目就是“文眼”,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宣告:“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然后在文中直至结尾,又用略有变化的语言多次重申这一赞美,“前注”“后顾”,交相照应——这就是一双坦率明亮、热情洋溢的眼睛。
现在我来介绍一篇颇有趣味的散文,是曹靖华先生写的,题目叫做“三五年是多久”。文章写红军1934年出发长征以后,江西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怀念和盼望。作者是如何浓墨重彩地渲染老区人民怀念之深情和盼望之迫切的呢?他是巧妙地活用了毛主席告别乡亲们时所说的一句话。毛主席当时说:“我们要回来的,三五年就回来的!”于是,文章一开始就写乡亲们满怀信心地坚持斗争,等待着1935年红军回来。可是第二年红军并没有回来,乡亲们又在心中计算着:“三五年”也许就是“三年”或“五年”吧?可是,后来“五年”又过去了,红军还是没有回来。于是他们又想:可能“三五年”就是“三年加五年”,那我们就要等八年了!大家继续坚持着,在黑暗中望穿双眼地盼望着,可是一直等到1949年云开日出的那一天,我们的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才终于回来了。不是八年,而是“三五一十五”——整整十五年。这是一篇利用对数字的不同解读来逐层推进的散文,它的灵魂是老区人民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而它的“文眼”,就是这汉语中多义的“三五年”,这又是一双闪烁着巧思智慧的眼睛了。
文章结构的具体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顺叙和倒叙的问题,段落和层次的问题,交代和照应的问题,伏笔和过渡的问题,铺垫和点题的问题,悬念和解疑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都要结合文章总体构思来研究分析,我们将在例文的讲评中结合实际情况来谈。
例文40:
爸爸的爱
大港中学初二(3)班 韦玉兰
1988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爸爸,你怎么不来看我呀!爸爸——”当我又一次从梦中呼唤着醒来时,枕边湿湿的。啊,让泪水尽情地流吧!
难忘爸爸那深厚的爱……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盛夏的暴风雨的夜晚,是爸妈离婚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那年我才八岁。
我在酣睡中被雷声惊醒。朦胧中,我模模糊糊听到爸爸在向妈妈哀求的声音:“把玉兰留下!”“不行,我离不开她!”妈妈大声说。我一惊:怎么啦,他们为什么争我?我轻轻地撩开被单,听见爸爸几乎在哭诉:“她才八岁呀!我们离婚,不能让她也承受痛苦……”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我知道爸妈再也不会生活在一起了。爸爸平时关怀我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
下雨了,雨下得很大,爸爸背着我一步一步向学校走去。
落雪啦,爸爸为我买了一件又厚实又漂亮的棉衣。
我做作业,爸爸抽着烟站在一边望着。我盯着袅袅散去的烟雾,禁不住拉起爸爸的手,缠着他给我讲故事。爸爸假装生气地说:“你不做好作业,我可不讲。”我只好又拿起笔……
这就是我的爸爸,眼看就要离开我的爸爸。想到这里,泪水又涌出了我的双眼。
屋里,爸爸和妈妈还在争执。窗外,雨还在哗哗下着。电闪雷鸣之中,我的心无法平静。
一阵狂风扑开了窗户,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片嫩叶,在风雨中飘飞……
离开爸爸以后,我依然享受着母爱,但从此失去了深厚的父爱。曾经,我伤心地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来看我呀?”妈妈总是红着眼说,“他没有得到你,就发誓无论怎样也不来看你了。他说他没能使你幸福,他怕见到你……”
爸爸,来吧,来看我吧,我是多么想再见到您慈祥的笑脸啊!
讲评:
叙述方法灵活运用 本文开头是对父爱的呼唤,时间是作者写作时的“现在”;然后以一句“难忘爸爸那深厚的爱”作为过渡,开始交代失去父爱的原因,时间回到八岁时的一个夜晚。像这样先写后面的情况,然后再回头写发生在先的事情,就是所谓“倒叙”。倒叙可以形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而在八岁那个夜晚的描述中,作者又穿插了八岁以前享受父爱的一些片断回忆,这又是插叙了。然后,从“离开爸爸以后”起,作者再写八岁以后失去父爱的情景。最后一节再次呼唤父爱,与文章的开头呼应,又回到了“现在”。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方法上却有不少变化,显示出一定的剪裁功夫。如果从小时候享受父爱写起,再从父母离婚一直顺叙下来,文章可能会拉得很长,而且中心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突出,情感的表达也很难像现在这样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