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高考作文审题达标技法(6)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10-0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透视着文章的灵魂,审清了题目,才能透视文章的灵魂。那么,怎样挖掘题目的隐含信息、审准题目要求呢?下面根据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特点分别加以说明:
  1命题作文的审题
  [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
  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主?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高考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来。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有一段话很有哲理,他说,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他的人和事\"皆为陪宾\"。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主脑之人\",哪些是\"主脑之事\"。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