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课外名著导读:《边城》最明丽、最洁净、最唯美的小说篇章(2)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9-08-1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此外,贯穿在作品中的忧伤的基调也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作品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种种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世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这种忧伤的基调是从作品中自然而然流淌宣泄出来的,平淡而悠长,给作品增加了厚度与魅力。

湘西那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湘西古城的居民在“自然”“人事”面前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情人生。而与此同时,沈从文创造出的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出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情怀。

中国的风俗画家,乡土文学之父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这位心怀万古的大家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永远充溢着一份引领众生昂然上路的自信,以毕生的心血追寻缪斯女神,笔管中满灌着永不衰竭的真诚与热爱。沈从文出生行伍世家,长于湘西边城,只具有高小文化却孤身闯荡都市,而且能在大家云集的现代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以亲身经历成就了一大奇迹。无论是成名前还是出名后,沈从文总是谦虚地自称“乡下人”,而其一生80多部作品集的辉煌成就使他成为作品数量最多的现代文学家之一。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便投身行伍,15岁随军外出,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曾做过上士,后来还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丰富的阅历使他经历了许多事儿,见识了各色各样的人。20岁时,在五四新文学思潮的感召下,沈从文离开军营,只身来到北京,他想进入大学读书,但是却并没有考取。窘困中,沈从文一边在北京大学旁听,一边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起初,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投到各个编辑部的稿子也大多石沉大海。但他并没有放弃,仍然笔耕不辍。1924年,沈从文终于在《晨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到了1929年,他的作品已经相当有名气了。

20世纪30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了一系列代表作,如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的作品多描写湘西的乡下人,以“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同时,又以都市的眼光来打量湘西的山水,这样便构造出两种文明之间的落差,让人感到一种疏离美。这种新颖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五四新文学的主流套路迥然相异,为当时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他的创作力异常惊人,影响力更是有目共睹——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掀起一股经久不息的“沈从文热”。而历尽了人生风雨的沈从文,以其一世的感悟铸就了最负盛名的小说《边城》。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出版的书一共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有着“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作品展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哲学。其作品中的“湘西”所代表的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沈从文曾经说过,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或许是他对自己作品的最好注解。

有关沈从文的小知识

(1)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06年,由《亚洲周刊》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边城》排在第二位,仅位列《呐喊》之后。《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标签:课外名著导读边城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