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中学课外名著《居里夫人自传》导读:让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9-08-1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诗人于沙曾写过一首诗:

有它,无它,不一样。

有它,像船儿有浆,能漂滩,能斩浪。

无它,像一只花公鸡,只知为觅食奔忙。

有它,即使天黑下来,也看得见光亮。

无它,纵然在大白天眼前也一片迷茫。

它的名字——叫理想。

成为一名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是她的理想。她用一生追逐和实现科学梦想,两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在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科学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位伟大而杰出的女性,她就是玛丽•居里。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被称为“镭的母亲”。她是世界青年心目中的“人生导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奋发向上,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

这本自传是居里夫人留下的唯一的一部人生自述,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居里夫人仅用四万字,以简洁、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自己通过刻苦努力走上科学之路的真实写照,这一部分彰显了居里夫人谦虚的优秀品质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叙述、两人书信、日记、他人评价等角度展现皮埃尔•居里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读这一部分能感受到居里夫妇伉俪情深以及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这本自传自1924年出版后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个人传记之一,被誉为不同人群的“通用教科书”。还是走近这本书,共同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她的崇高品德吧。

出生于波兰的玛里•居里,从小热爱学习、善于动脑,具有钻研精神。她勤奋好学,16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当时的波兰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女孩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一心想继续求学的玛丽•居里因家境贫寒,先到乡下当了五年的家庭教师,积攒一笔钱后前往巴黎求学。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她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特长,并找到了努力方向,明确了走科学研究这条道路。对她而言,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如她所说:“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着和支配着他的一生,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在往前走。这条主线通常比较容易确定,容易找到。”这就是理想。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大海航行没有方向,永远不能到达彼岸。没有梦想的人,行尸走肉般生活在这个世界,将毫无意义地度过一生。居里夫人的故事启示人们,青少年应该尽早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自己喜爱并且擅长的领域,坚定地走下去,努力着奋斗着,这样才不枉此生。

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任何成功都不是随手可得的,外人常常看到光鲜夺目的成功光环,而忽略背后的汗水泪水。在巴黎四年求学的日子里,居里夫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活在优渥条件中的人是完全体会不到的。她住在顶层阁楼里,屋子里怎么也烧不暖和,而且还经常缺煤,屋子里脸盆中的水夜晚常常结冰,她只有一盏酒精灯用来烧饭,她经常为了节省时间而少吃或不吃饭。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她对学习的兴趣却与日俱增,正如她说的“在别人看来,我过的日子未免过于艰苦,但我却自得其乐,每天都心情愉快地埋头于学习之中。”能够让她以苦为乐,就在于她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学习的无限热爱。

居里夫妇的科学研究,不像想象中有高端大气的实验室、洁白的实验服以及先进的设备仪器。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甚至没有实验室,没有研究经费。居里夫妇在极其简陋的木棚中、窘迫的经济条件下,从事着人类最高尚的科研工作。为了从一吨工业废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废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出,一点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居里夫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19世纪,条件和环境如此恶劣,她怎么能取得卓越的科学成就?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而如今,大多数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比居里夫人优越了许多,可为什么许多人缺失了为理想、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然而,在物质丰富的新时代,居里夫人身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溜到哪儿去了?人们充分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快捷、便利的生活,却随处可见手捧手机、平板电脑痴迷玩游戏的年轻人甚至是孩子,这些电子设备俨然成为他们的游戏机,倘若和他们说起梦想和目标,换来的也许是迷茫、不屑甚至是嘲讽的眼神。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