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名著导读:《激流三部曲》描写封建家庭最成功的作品(2)
20世纪无可争议的大家
巴金是我国现代的文坛泰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宦家里。他从小就对下层人民有浓厚的同情心,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洗礼。1931年,巴金创作的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时报》上连载,引起了强烈反响。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于是年轻的巴金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曾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从事过《呐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段时期,也是巴金创作的旺盛时期,他的许多小说、散文及杂文就是在这时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的另两部长篇小说《春》和《秋》,分别于1938年和1940年完成出版。
抗战胜利后,巴金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首届全国文代会上,巴金当选为文联常委,并历任中国文联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第三届副主席及第四、第五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杂志主编。中国文联第二届至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届至第八届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关于“巴金”这个笔名,据巴金自己的诊释——之所以取巴姓,是为了纪念一位留学法国期间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巴姓北方同学。这位同学的投水自杀曾使巴金非常痛苦,便以笔名“巴金”作为永远的纪念。此后,巴金就用这个笔名创作了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并翻译了俄国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以及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巴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可以说在崇尚理想、追求光明、相信未来中度过的。他无时不在传递一种美好的信息:不合理的制度和罪恶的势力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于是,数不清有多少年轻人,正是在巴金作品的感召下,在巴金激情的鼓荡下,重新对生活燃起了希望,找到了漫天星光。巴金杰出的文学成就,还使他为中国人民、中国文学赢得了无数世界荣誉。几十年来,他的许多作品先后被译为英、俄、日、法、德、瑞典、朝鲜和世界语等近20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在国内,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著名作家;在国外,巴金及其著作同样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被授予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及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了北京天文台的申请,同意以“巴金星”命名8315号小行星,这是全世界给予巴金的一项崇高而永久的荣誉。
有关巴金的小知识
巴金的《爱情典部曲》
《雾》《雨》《电》是巴金在1928年的冬天回到上海完成的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笔下一部与《激流三部曲》齐名的代表作,其间还穿插了一个小短篇——《雷》。这几部小说以几个革命青年的爱情纠葛为引线,通过对他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的描述,反映出新一代逐渐成熟的过程——他们曾在雾中迷茫,在雨中摸索,在电中警醒,一次次的惨痛教训让他们得以成长。《爱情三部曲》是巴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自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最为喜爱的一部作品。巴金想用恋爱来表现人的性格——恋爱中的青年有热情,富于献身精神,同时需要真诚、毫不保留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