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人文精神(6)
㈤感悟使命
负重的人
有使命感的人,与普通人截然不同。他们是一些负重的人。
把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背负起来,放在身上;把所有人的苦难担当起来,荷在肩上,走过漫长而艰辛的路——使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既神圣,又沉重。
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甚至不仅仅是一件让人骄傲的事情。
远远地看,并不是所有拥有使命感的人都到达了终点。但是,所有带领人们到达终点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使命肩负者的足印。
他们就像是未来派给今天的使者;或者说,那些不定哪一天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把他们派遣到了今天。
所以,肩负使命的人,是不可苟活、不可得过且过的人。他们的特征是坚毅、刚强、拥有超乎常人的韧性与耐力。他们不会谋求眼前的丁点利益,不会计较得到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他们不被琐细的日常生活羁绊住身心,甚至也不在乎世界是否给予了自己苦难。
下面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使命感——
太史公司马迁仅仅因为在朝庭上为大将李陵辩白,便遭到了残忍的处罚——宫刑。这是一种以对人的生理羞辱达到对人的精神羞辱的刑法。有身份有地位的士大夫们,常因不能蒙受这样的耻辱而自绝于世。人们料想气节高傲的太史公司马迁此番也断然忍受不了这般大辱,猜测他将以何种颜面苟存于世。没想到,太史公司马迁居然坦然地活了下来。他带着蒙羞的身体走过世间,把高贵浓缩进心底,默默地、静静地伏在公元前一世纪大汉王朝留给他的那一片薄窄的阳光下,写他的《史记》。此刻,他的身体里只剩下了唯一一种可以燃烧的东西:写一部从古未有的史书!
太史公不愧是天底下最有使命感的人,对于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他感悟得清晰而明确。
超常的忍耐因此厚积起来。
太史公司马迁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叫任安。对这个难得的知心朋友,司马迁吐露了一番心里话,他说:每当念及自己所受的耻辱,便汗流浃背,仿佛愁肠百结,在家便忽忽然若有所亡,出门便不知所往……
谁说这种痛苦不是最煎熬人的呢?但是,太史公又说:文王被拘缚,因而才演写了千秋不朽的《周易》;孔子游列国,受到围攻与绝粮之困,才回到鲁国写《春秋》;屈原被放逐,才赋写了《离骚》……因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
这一段著名的自白后来被许多希望成就大业的年轻人牢记心中,让他们满怀豪情渡过困苦与艰难,走过泥泞与崎岖。这就是太史公启迪给我们的一个精致的辩证法:肩荷使命者,必先受苦,这正是上天对你的垂青厚爱;安逸一生者,一事无成,这是上天对你的放弃废黜。
读历史
感悟使命,实质便是对自身从社会那里所领受的责任的感悟——
你从社会那里领取了多少责任,你便肩负起了多少使命;
你从历史那里承担了多少义务,你便肩负起了多少使命。
有人碰巧成功了,一时便荣华光耀,惹人羡慕。但负起使命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没有碰巧的好运,他们只有必然的使命。
读历史,读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我们仿佛觉得这个想要替天下所有人行侠仗义的人,一生的工作都是在准备着那最后的一刺,刺向秦王,以结束暴政。
荆轲因此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因为他一生的努力好像都仅仅是在为那最后的瞬间作铺垫。
读历史,再读到陈胜、吴广那一段。陈胜这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农夫,着实让人吃惊——他竟然会留给我们那样意味深长的名言。他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话是对一个轻薄他的人说的。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界限出了负有使命者与庸常无为者的区别:前者如同鸿鹄,志在高远,冲天直上云霄;后者如燕雀,志在低浅,只顾刨食眼前之食。
陈胜、吴广后来揭竿而起,掀起了秦王朝一统天下后的第一场轩然大波。可见陈胜是一个胸藏大志的人。
读历史,再读到项羽那一段。项羽的故事很有意思。想当年,他仅仅十七八岁光景,叔父项梁教他写字,希望他练出一手好书法,结果不成,他辜负了叔父的希望。叔父又教他练剑,愿他练出一身好剑法,结果又不成,他又辜负了叔父的希望。叔父动了气,怒斥他,不料项羽却道:“学书,仅足以记姓名而已;学剑,仅足以敌挡一人,这些都不足以学。要学,我就要学敌挡万人的技艺!”于是,叔父项梁便开始教授他兵法。
好汉项羽早在心中蕴涵着一番大勇大谋,他知道日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
读历史,再读到关于韩信那一页。韩信仅仅用一个故事,便让我们领会了追随使命的人所持有的那种素质。在一个赶集天,有人突然生出了要羞辱韩信的念头,这个人竟然要让韩信从他的胯下钻过去!想想那情景,稍有血性的人一定会剑拔弩张、血脉奔涌。这不是大辱吗?但血气方刚的青年韩信,竟然把握紧了的拳头悄悄地放开了,他咬紧牙关,坦然地从对手的胯下钻了过去。这真是对心怀雄志者所具有的忍耐力的一个极好注脚。使命在前,有什么辱不可受、什么苦不能吃呢?
读历史,是感悟使命的一种好方法。读现实,同样是感悟使命的好方法。
20世纪最有使命感的人,当数世纪初的那一批心忧天下的年轻人。虽然我们在课本里已经读到了他们的故事,但是,他们当初要担负起苦难中的中国、担负起此后一个世纪黎民百姓的命运的那种勇气,以及对所担负的职责的清晰了解与把握,仍旧要让我们吃惊——要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辈子也不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啊!但世纪之初的年轻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等,他们仅仅凭借自己二三十年的生存经验,以及对苦难中的中国的深深忧患,便悟出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
自然,20世纪的中国是由他们开创来的。但在走进1949年的北京城、听到开国大典的28声礼炮响起之前,他们走过的道路,却是那样曲折、艰难、漫长。除非是对一种使命的极其清晰的了解与把握,否则便不能渡过那些九死一生的雄关险道,不能渡过兵败湘江、茫茫长征二万五以及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艰难险阻。
了解使命,因此便是了解命运。了解命运的人,必定是智慧的人。他有不可移易的目标,因此便有不可磨灭的勇气与意志。
这是一种幸运,是降大任的上天给予“斯人”的一种宝藏。
历史的寻寻觅觅
说了上面许多,但回过头来,突然发现我们对于使命这种东西,实际上很陌生。
很久了,我们都不谈论它了。它仿佛是一个远在天边的东西,离我们被时装、美容、健身以及歌星秘闻、长篇言情电视连续剧环绕的生活,很远很远了。它是一个我们知道它存在,却不想理睬的东西。
——它似乎太高尚了,这种高尚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格格不入。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今天的市场经济,在给予我们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精神琐屑。我们的生活中,被抛进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东西。著名的流行歌曲《潇洒走一回》,告诫我们应当在红尘滚滚中潇洒来回,我们似乎也真的感到了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身背牛仔包,如风穿梭毫无牵挂的那一番潇洒。但在我们的身边,商场里、录像厅里、游乐场上,悄悄地堆积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在诱惑中可以潇洒来回吗?
诱惑是另一种羁绊。诱惑的羁绊,并不比一种痛苦的束缚更美妙。不断地为诱惑耗竭的人,慢慢地也就沉进了一片汪洋之中。一旦沉溺进去,“潇洒”也就变得不可能了。古人说:玩物必丧志。
我们为物欲的东西所惑,自然便会忘记另一些高贵的东西。我们为眼前的色彩所迷,自然便会忘记远方的光亮。
公元前那个秦朝的农夫陈胜站在田里,望着天上振翅高翔的大鸟说过什么?“燕雀”与“鸿鹄”!我们居然又碰到了这样的选择难题。
北京曾有一个女研究生的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思索。这个聪明的女孩子,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但开学数周之后,她却向导师以及同学们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她决定放弃攻读硕士学位,回到家乡某县城的工商银行,作一名办事员。
她的理由是:某县的工商银行不愿等待她三年。她或者读三年清苦的硕士,或者立即到银行,在那里获取每月不低的报酬。她选择了后者。
人们的议论很多。有人说:这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子。而且,她的选择或者完全有卧薪尝胆的可能,因为某县的工商银行没有大学生,作为一个最高学历者,她可以渐渐施展抱负,慢慢脱颖而出。
这种可能性的确不可排除。但当讨论进行到这一点时,人们终于黯然神伤了——女研究生的选择,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文理想的失败。就像两个争夺者,一方代表着浅近的生存利益,另一方则代表着相对遥远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理想,它们对一个年轻人的争夺,以后者的失败告终。
让人黯然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对于生命、对于历史中一些极端重要、宝贵的东西的失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或许被称作“人文理想”的那种东西显得遥远、不真切,但是对于人类整体来说,它却真真切切的珍贵。
一家著名的青年报社对1000位青年作了一份问卷调查,在回答“什么是你最强烈的期望”时,结果是这样的:期待“无病无灾”、“拥有住房”、“挣一笔钱”者,占被调查对象的绝大多数。调查人因此分析道:这表明青年人已将注意力集中在私人生活领域,表明青年人开始信奉实用主义的原则,“而这正是商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
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容回避,我们生活的内容却可以反思。
尽管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都渴望自己的生活充满轻松的快乐与欢笑,但历史仍旧不肯放弃它的寻觅。它要寻找它的使者,寻找敢于负重的人来承担它的命运。
历史的选择是苛严的。它还会提醒人们太史公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转瞬之间,我们的眼前便将是21世纪。一个新的世纪,一个新时代的、一轮新鲜的太阳……谁将去担负下一个世纪里我们民族的使命?谁将去担当新时代的人类的命运?
历史老人肯定在芸芸众生的头顶上清点着我们,然后,它将拥有它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