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高考复习专题-作文的选材(苏教版高三选修)(5)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10-2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三、识材,应别具慧眼。
下面,以记叙文的识材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1.小中见大。
生活中有许多往事,看似很“小”,倘能联系背景来思考,用思想来开掘,就能发现它
是能反映“重大”主题的材料。例如,捕蛇一事,与国家大事相比,小如芝麻绿豆一般,但柳宗元联系到当时的背景来思考:那时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减少了四分之三,兵员却增加了三分之一,赋敛极重,老百姓苦不堪命。蒋氏祖辈父辈均死于捕蛇之事,但因捕“异蛇”能“当其租人”,故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由此而得出在封建社会“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重大主题。
2.平中见奇。
在生活一些看似平淡的材料,如果用哲理来点化,往往能收“点铁成金”之功,于材料的平凡中见到奇妙处。王安石游褒禅山时,就是联系人生与社会的哲理来思索,从而发现了在极其平凡的前洞与后洞的游玩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再反过来看,材料也就不平凡了。
3.旧中翻新。
面对一些旧的材料,如果别具慧眼,匠心独运,也能有新的发现,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北魏郦道元与唐朝李渤都游过石钟山,都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再游石钟山,面对这一为两大名人写过两次的旧材料,不仅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且得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深刻思想。
4.串而得神。
许多材料,如果孤立的看,平淡得很,但联系起来看,得到的神韵却令人耳目一新,又反过来显示出材料的不俗。
例如,刘征在《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所谈及的材料都很一般:船过三峡,困难重重,这不知被人重复过多少次;使用石器,燧木取火,弯弓射箭,跨上马背,这也是极其平淡的材料。但是,当他把材料全都冠上“第一个”,毫无光泽的材料全都熠熠生辉:“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