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丰富你的作文(2)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10-2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技法例谈

  文章的丰富是以具体细微为基础的,全是笼统的叙述而没有具体描述、细腻的刻画,是难收到丰富的效果。好的描写要做到这两点:一是具体准确。描述不准确,也就根本谈不上具体。所谓准确,就是如实地、客观地反映事物,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含糊,更无差错。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仔细观察、反复比较,只靠凭空猜想,很难把事物描写准确。二是形象鲜明。要做到形象鲜明,一定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面面俱到。高明的作者往往能选择典型材料,用极简练的文字,描绘出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请看一篇1997年高考小作文

  雨,密密地斜织着。蒙蒙细雨中,一柄红伞蹒跚向前。伞下是在泥泞中举步维艰的小新和小牧。小牧是个双腿瘫痪的同学,而小新背着他到一千米外的学校上学已有一千多个日子了。雨越下越大,突然一个趔趄,小新差点摔倒,但他机敏地稳住了身子,顽强地继续向前走去。小牧趴在小新背上,忍不住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泪水打湿了小新的头发。“哥儿们,趴稳了!”小新轻轻地把小牧往上提了提,两手紧紧抠住他的双腿。雨中,那柄红伞摇曳着,像一只火炬。“小新、小牧!我们来了——”前面又拥出一群红伞,闪耀在雨中……

  这段文字通过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小新的形象。其中对雨的描写,对小牧的描写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对小红伞的描写,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合情合理,给人以美的情味,达到了“丰富”的要求。

  那么,要使文章丰富都有哪些常见的技法呢?

  (一)具体叙述,力避空泛

  我们一讲到叙述,有人就想到影剧广告的故事梗概,认为一定是抽象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叙述固然有较为概括的(这也是需要的,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但也有具体的。尤其是写记叙性文章,如果只有概括叙述,而没有具体叙述,文章就会过于空泛,难免流于概念化。写文章要学会概括叙述,也要学会具体叙述。

  什么是具体叙述呢?试举一例:

  星期天出去,碰到楼下邻居,刚想上前打个招呼,人家却投来好奇的眼光,哪儿来的陌生人?回家想了半天,豁然开朗,平日早出晚归,总是见不着面,星期天虽然有时间,但却如大小姐般躲在屋里只顾看书,很少出门。想到这里,心里不免有些酸。……

  (选自2000年高考作文《高中生活》)

  这就是一段具体叙述,它具体地叙述星期天出门邻居居然不认识的经过和原因,写出高中生活的紧张忙碌与辛酸,事情叙述写得具体而真实,所以生动感人。如果换了概括叙述,如“高中生活紧张而忙碌,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星期天出门,邻居都不认识我了。”表达效果就大为逊色了。因此要把文章写得丰富些,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具体叙述。

  (二)掌握节奏,快慢得宜

  丰富不等于冗长、繁多。叙述的速度不是均衡的,而是极不平衡的。重要的地方要着力叙述,话就要多,那么叙述的速度就极为缓慢了。不重要的地方,需要简述的地方,话就少了,叙述的速度就加快了,甚至几年的事可以几笔就写完。我们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就是这个意思。文章大家苏轼曾形容自己写文章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得不止”,因此他的文章自然流畅,生动丰富。

  要处理好快慢问题,最忌平均使用笔墨,而要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否则,成为生活的流水账,文章就失去了精彩。

  这一点《左传》给我们作出了范例。《曹刿论战》写战前曹刿再三询问有无足够的政治准备,用笔甚详,而写战争经过,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文字精简。然后补叙其所以然,集中写曹刿对战略的见解。这样写,于事合理(作战之际,不可能仔细解说),于文生色(重点突出)。

  再看苏轼的文章,《石钟山记》写探访缘由(送长子迈赴德兴尉,舟行适临汝,不写沿途风光),询问寺僧(不写对话与僧院规模布局)略作交待,极其俭省。而写月夜探访石钟山的见闻,则浓墨重彩,多方渲染,绘形绘声,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充分铺垫。

  (三)即事抒情,寓情于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只有寄寓作者的爱憎,才具有感人的力量,才能抓住读者,使人产生共鸣。

  即事抒情,寓情于叙,就是通过叙述抒情。用叙述作为抒情的工具时,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叙述,要用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种叙述往往只给人以粗略的印象,浓郁的感情,用简约平淡的文笔表现出来,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祖母、母亲,只有淡淡的几笔,就是在这平淡的叙述中融入了浓郁的感情,所以特别深沉感人。写母亲,作者借老妪之口来回忆:“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极为寻常的一件事,却灌注着母亲关心子女的一片慈爱,同时也融入了怀念亡母的眷眷深情。因而“语未毕”,即产生“余泣,妪亦泣”,读者的眼睛也为之潮湿的强烈效果。写祖母,作者借一象笏来忆写:“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象笏是一极普通的物件,但它却能唤起作者特别亲切的回忆,因为这象笏,寄寓着老祖母对孙儿的殷切期望。所以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就会激起巨大的感情波涛,“令人长号不自禁”了。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悱恻动人,就在于作者能将浓郁的情怀,融于清淡朴素的叙述之中。

  (四)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它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例如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里写夏夜:

  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作者写月华、流水、夜风,并融入富有诗意的想象,把故乡的夏夜写得那样宁静、美丽而又温馨,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寄托着美好的情怀,令人神往、陶醉。

  寓情于景的写法,关键在于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有深刻、独到的感受,情与景要协调,这样才能情景相生,物我一体,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

  (五)描绘特征,写意传神

  对人物作外貌描写,最忌千人一面。要通过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外貌,不在于全面周详,而在于抓住特点。老舍说过:“人物的职业、阶级等之外,相貌自然是要描写的,这需要充分的观察,且须精妙的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光如脚踵,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腿,……这种形容是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的形象从纸上跳出,而永存于读者记忆中。反之,若拖泥带水的形容一大片,而所形容的可以应用到许多人身上去,则费力不讨好。人物的外表要描写,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这是一个老作家的经验之谈,讲出了外貌描写的精髓。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外貌,抓住特征,着墨无多,人物形象便活在了读者的心中。如“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黛玉;还有“豆腐西施”那瘦脚伶仃的圆规似的双腿,“孔乙己”那总舍不得脱下的长布衫,以及“三仙姑”那“驴粪蛋子上下了一层白霜”的脸……这些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总是让人历久不忘。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瞧这一家子》(原文见“拟题达标技法”部分),写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老大”长得“慈眉善目,白白胖胖”,以突出其为人圆滑的性格;写在报社工作的记者“老二”“瘦瘦高高,一副‘酒瓶底’的眼镜,小眼聚光,极为锐利”,以突出其“笔法锐利,思想深刻”的特点。这些富有特征的外貌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标签:丰富你的作文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