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
名句的诞生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1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2,民皆见之;及其更3也,民皆仰4之。今之君子,岂徒5顺之,又从为之辞6。
———公孙丑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顺:遂也,继续错下去之意。2食:蚀。3更:改。4仰:敬仰。5岂徒:不但。6为之辞:寻找借口、编造词句来掩饰过失。
古代的君子,犯了错误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错还任错误继续延续下去。古代的君子,犯错误时就像天上的日食月食一样,所有的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改正了错误,老百姓依然敬仰他。现在的君主岂止不改正而已,还要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各种借口。
名句的故事
齐宣王先前攻下燕国后,曾与孟子讨论过究竟该不该占领燕国的问题,虽然当时孟子同意了齐宣王的决定,但还是苦口婆心地劝告着齐宣王一定要施行“仁政”。
而将孟子规劝当成耳边风的齐宣王,最后得到的,终归是燕国的反叛。此时,齐宣王才想起了孟子曾对他说过的话,心中感慨不已:“我现在若再见到孟老夫子,一定会感到非常惭愧。”
齐国的大臣陈贾听到了齐宣王的话之后,巧言令色地举出了周公的例子来安慰自己的君王。他告诉齐宣王:像周公这样贤德的君王都曾犯下错误,那么齐宣王偶尔犯个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事。此外,陈贾还自告奋勇地前去求见孟子,想以同样一套说辞来为齐宣王开脱过失,拍一下齐宣王的马屁。
正直不阿的孟子自然对陈贾这种“文过饰非”的言论相当不以为然,因此毫不客气地申斥陈贾及其“似是而非”的言论。孟子认为君王也是人,是人都难免都犯错,因此只要犯了错后能深自反省、改过向善,就还是一个值得称颂的君王。可是像齐宣王这样犯了错误还要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的君王,根本就没有资格跟过往那些知错必改的圣明君王相提并论。
孟子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训斥,让拍马屁不成反而碰了一鼻子灰的陈贾只能乖乖地听取教训,然后再不敢邀功地落荒而逃。
历久弥新说名句
《左传》宣公二年中曾提及:“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强调人要勇于改过。古人认为,即使是圣贤也难免会有过失,但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人。可是如果有了过错却不想改正,那就是真的错误,正如孔子所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的确,圣人们从来没有要求人不能犯错,孔子甚至还说过:“闻过而喜”、“过则勿惮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话,因此可以这么说,孟子的思想便是承袭着儒家一贯对待“过失”的一种基本态度。
但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却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像耶稣便曾经说过:“悔改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可见“改过迁善”具有普世的价值,而非仅仅是单一的特例。
古籍中关于“改过向善”的故事数不胜数,像著名的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等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并且,有不少文人还将“改之”作为自己的字号或者斋名,以为劝诫,例如南宋刘龙洲名“过”字“改之”。
而在现代小说中,“过则改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男主人公神雕大侠的名字。适时,郭靖为杨康之子取名便是单取其义,希望名“过”字“改之”的杨过,不要像他的父亲一样犯下那样多损人不利己的错事。可想而知,郭靖为杨过取了这个名字时,寄予的自然是无穷的希望,及对杨过之父杨康过往所做恶事的惋惜。只是他却忽视了“逝者已去,来者尤可追”的道理,而让杨过莫名地背负着不属于自己的罪恶,终其一生。
现在,你可以试着找一找,看看在中外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改过迁善”的例子,然后将他们牢记在心,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