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原泉1混混2,不舍3昼夜,盈4科5而后进,放6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7。苟8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9,沟浍10皆盈,其涸11也,可立12而待也!故声闻13过情14,君子耻之。”
———离娄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原泉:有源头之水。2混混:同“滚滚”,水势盛大的样子,涌出之貌。3舍:不舍昼夜,言常出不竭也。4盈:满。5科:坎。6放:至、到。7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8苟:如果、假如。9集:聚也。10浍:音kuài,田间大沟渠。11涸:干枯的意思。12立:立即、即刻。13声闻:名誉也。名誉、声望。14情:实际的情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永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间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干涸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名句的故事
一日,孟子的学生徐子看了《论语》后向孟夫子请教道:“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到底水有什么好值得称赞的?”
孟子听完一边微笑一边忍不住也开始赞美起水来:“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永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孟子赞赏的是水永不枯竭、厚实的根源与内在、自强不息,才能成就“放乎四海”的伟大实务。学有根本的君子也都是如此不断进取的实践,循序渐进,朝目标实现,就像水流一般。
但是人如果没有厚实的内在,则一有消耗,就会如“七八月间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一下子就会干涸枯竭”。换言之,孟子强调要务本求实,否则空有名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名声响亮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这样子可是很丢脸的。
很有趣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曾向孔子问过相类似的问题,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水到处给予而无私,这不是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很有正义吗?浅处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而毫无疑惧,这不是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很容忍大度吗?”(《韩诗外传》)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一个人能够在受到褒奖时,随时担心是否有“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的才能)之辱,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懂得自省的优秀之人。春秋时期的介之推不但不喜欢“声闻过情”,还创造一个新名词,认为“声闻过情”的人是“贪天之功”。
春秋的晋文公重耳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为了报答有功之臣,他将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列为一等功,给过帮助的列为二等功,迎接归来的为三等功。赵衰、狐偃等因跟随流亡有功,无采地的封采地,有采地的加封。其他帮助的、迎归的一一有赏,连一般的小臣奴仆也赏钱币,皆大欢喜。看到众人自我吹嘘、争相邀功的嘴脸,介之推非常厌恶,他自始至终都不发一语,晋文公也没想起他。晋侯又贴出诏令:“如果有谁被遗漏了,请自己来报。”介之推就刚好是这漏网之鱼。
他的邻居看见诏令,便来找介之推。见他正在家里编草鞋,便说:“你以后不用再干这一行了,晋侯出了诏令找有功之人。你只要一露面,晋侯就会想起你做过的贡献,按功行赏。”介之推笑着没有回答。
他的母亲说:“你跟着晋侯流亡19年,晋侯饥不择食时,你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熬汤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你为什么不去见一见主公呢?”介之推回答说:“孩儿没有什么要求晋侯的,为什么要去呢?”邻居觉得很可惜,又跑去找介之推想要说服他:“你去见一见主公,封个一官半职,也领一些布和米,省得天天打草鞋了。”
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主公最贤能。晋国属于主公,这是天意,有些人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偷盗别人钱财的人,叫做盗贼。到主公那儿居功求赏等于贪天之功为己有,更加可耻。我愿意终生编草鞋,不愿意去争这份功劳。”(《左传》)
“贪天之功”是指把别人的功劳归于自己。不仅只有介之推不言禄,不贪功,连他的母亲也是一位人中人。邻居走后,他的母亲对介之推说:“你是廉洁之人,我是廉洁之人的母亲,我们为什么不去隐居呢?”当晚,介子推背着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由此可见,君子对“声闻过情”这件事是有多么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