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课外名著导读:《射雕英雄传》新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3)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9-08-1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948年底,金庸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金庸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后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1955年,金庸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

1957年,金庸离开了《大公报》,进入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金庸喜爱电影艺术,当时很想在电影圈干一番事业。初入长城,金庸是做编剧。但他花在电影剧本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太多,一来是写电影剧本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二来是因为给报纸连载武侠小说,每天都得写稿,一天1万字左右。所以武侠小说创作占据了金庸大部分时间。他的第四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就写于这个时期。那时,每天报纸出来,人们首先翻阅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是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当时的情形,正如金庸的好友倪匡所说: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8年的香港,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金庸34岁。第二年,金庸拿着他的8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金庸凭着他的生花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5年底,金庸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金庸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金庸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4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金庸还热爱着电影艺术,他不但是香港最好的影评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导演了电影《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创作了剧本《绝代佳人》,并亲自为电影插曲填词。

大侠金庸的风范倾倒众生,为当代无数文化名人所景仰。此外,金庸还写有多篇随笔、电影评论、戏剧评论、佛学研究及历史人物研究《袁崇焕评传》等。作为一代杰出报人,金庸又为《明报》撰写了20余年的社评,著有政治评论集《香港的前途》。“金大侠”的朗朗气概和天赋才情折服了文学评论界,被《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列为中国小说家第四位。

作为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后被聘为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并被授予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称号。许多年过去,这位“东方的大仲马”,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脊梁。

从1955年金庸涉足“武林”,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退出“江湖”。他总共写了14部小说,按年代顺序,依次是:《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这些小说都是在业余时间创作的,很多都是晚上12点以后写的。因为白天要忙于报社行政事务和写作社论。但这些业余创作为他赢得了“武林至尊”的称号,大家都喜欢称他“金大侠”。金庸对自己的武侠小说也是钟爱的,他曾将自己14部作品的首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