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外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拈朵时光花,回味成长的芬芳
《朝花夕拾》,鲁迅作品。时人近来颇好史记笔风,试用之简介鲁迅:鲁迅者,浙江绍兴周氏一族也。名树人,字豫才。其颇擅文学,以“鲁迅”作笔名,取“愚鲁而迅行”之意尔。
附庸风雅结束,回归正题。关于鲁迅,中国少有不知者,他冷峻的肖像画,掷地有声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人过目不忘,入耳入心。鲁迅对中国的影响,论述者不少,这里只说说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课桌上刻“早”,你,我,他,有几个中国孩子没做过?鲁迅未必是此课桌文化的鼻祖,但多数人是受他影响,却是一定的。中国人爱说阿Q精神,阿Q是谁?鲁迅作品中有生动的描述,一读便知。而今书店以“三味书屋”命名的不少,你到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买过书没?那是鲁迅启蒙私塾的名字,其中的“三味”,有很多有意思的解释,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鲁迅善于驾驭多种形式的写作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都有涉猎,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大多数作品文风犀利、洞察敏锐,对人性的弱点、中国人的劣根性,毫不留情地剖析,简直让人无法直视,以至于最后有了“少不读鲁迅”的说法,但读完这本《朝花夕拾》,你是否开始对这种说法有了怀疑?
怀疑是正确的。每一位作家,其作品都具有多重性,因为作家作为人,本身即具有多面性,如果我们因为某一部或某几部作品,就对某一位作家的作品风格下定论,从此拒绝读他的书,我们必将错过许多美妙的图书!明智的选择或许是:有选择地读书,读适合自己的书;要想全面了解一位作家,就尽可能全面地阅读他的各种书——总有一本是“你的菜”。
这本《朝花夕拾》可以说正是严肃的鲁迅送给读者的一份有趣味的礼物,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虽然隔着时空的距离,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自己的影子,常常难免感叹“鲁迅和我们一样一样的啊”。我们和鲁迅生长在不一样的时代,具体的成长故事或许不同,但成长的滋味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鲁迅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为,很多不也是成长中的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吗?
鲁迅小时候也养宠物——隐鼠。把它当做传说中的“墨猴”来对待,并且因为听说隐鼠最后的消失是被猫吃了而仇猫,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你有没有因为失去某样“至爱”做出过类似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举动?
鲁迅小时候也喜欢过年。除夕辞岁之后,把从长辈处得来的红包放在枕边,盘算着第二天去买小鼓、刀枪、泥人等各种玩意儿,梦里也不能忘。每年大年初一,是否是你一年中少有的自觉早早起床的日子之一?
鲁迅小时候也爱看漫画。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幾米,没有《名侦探柯南》,没有《老夫子》,但那时候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为着保姆阿长给他买了心仪已久的《山海经》,他甚至原谅了她对隐鼠的谋害,尽管那《山海经》刻印粗拙。
鲁迅小时候也喜欢赶热闹。伸着颈子等候迎神赛会,想去扮演其中的“犯人”;为去看五猖会起个大早,笑着跳着催工人快些搬东西。想一想每次春游前、集体看电影前的心情,你是否很想和鲁迅隔空握握手?
鲁迅小时候也淘气。为寻人形何首乌毁了百草园的泥墙,将砖头扔到邻居家,站在石井栏上往下跳;上学时趁老师不注意溜出去玩,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冬天一大早吃水缸里结的薄冰;看闲书《天演论》;把解剖图当美术创作……读到这儿,你是否忍不住对着封面上鲁迅的肖像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