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选材创新招数之十二--原理渗透法(5)
考生例文2
在《劝学篇》里,荀子这样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告沂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凡事都贵在一个“恒”字。
这幅漫画不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吗?此人虽有冲天的干劲,想尽力挖出一口井来,他选的挖井的位置虽也正确,临近水源,但是,他却没有成功。不难看出,他缺少的也恰恰是一个“恒”劲,一种坚持的精神。
许多科学家,他们能够做出一番成就,为后人所推崇,也正是因为他们只有一种坚持的精神,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畏葸,在失败面前不丧气的“恒”心。
诺贝尔不是这样么?为了制造TNT,他花尽了钱财,失掉了爱妻,他的父亲和一个弟弟也因此丧身,最后他自己竟无栖身之处,被视为“瘟疫”,赶到海上。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住手吧?然而,他不!终于,造福于人类的TNT问世了。
难怪,鲁迅赞赏动物有“咬筋”,“一门咬住就不放”。我们每一个人不也都需要这种“咬”劲——恒心吗?其实,这种“恒”正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愿望。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纷繁复杂的,然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所以,我们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非得经过多次失败,多次反复(当然,要除掉那种偶然机遇),然后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因而需要“恒”。
没有恒心,腐朽的木头也折不断;有了恒心,坚硬的金石也可雕穿。改革者们,自学者们,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们,只要你们有雄心,有毅力,有能力,你们的事业一定能成功;即使有时也有阴影笼罩,但你们是会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的,漫画上挖井者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我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但愿我的同学们、同志们也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简评:这篇高考作文最精彩的地方是第七段,作者引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巧作分析,十分有力地证明了“恒”的重要。穿插这样高层次的理性分析,不仅使作文论证的高度大大上扬,而且也使作文的结构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