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和你一起学作文-小说的基础知识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07-2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和你一起学作文-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通过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背景环境,广泛而细致地反映社会生活。

我国小说的历史是悠久的。一般认为,小说始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汉魏六朝有一定发展,但无论从人物塑造或情节描写来看,都显得不成熟,比较粗简;同时,小说的概念也很混乱,往往成为传闻异录或历史佚事的总称。到了唐代,中国小说渐渐发育成形,具有了比较完备的艺术形式和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鲁迅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在唐代,人们称小说为传奇。其著名作品有《古镜记》、《游仙窟》、《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柳毅传》、《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虬髯客传》等。

“话本”在宋代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种白话小说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特别是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的生活。在语言上运用了接近口语的白话,在艺术上,如描写人物、环境和对话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可惜的是,宋代话本流传下来的只有二三十篇。其中突出的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和《快嘴李翠莲》等。宋代话本除小说外,还有讲史,如《大宋宣和遗事》,此书与《水浒传》的形成有重大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中国的小说到了明代,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著名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等。以上均为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则有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凌濛初的《拍案惊奇初刻》和《拍案惊奇二刻》,而《今古奇观》则为“三言二拍”的选本。

清代小说继续发展。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优秀的作品;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则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鲁迅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还是在其次的事。”清末小说的创作也很繁荣,其重要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刘鹗的《老残游记》。

“五四”运动后,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出现,至今已获得很大的发展。

小说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小说的创作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允许而且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概括、虚构和升华。

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整篇小说的内容都是围绕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来安排的。所以,典型人物的塑造,就在小说创作中占据了中心的地位。当然,高尔基曾说:“文学就是人学”,所以广义地讲,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为了写人。但和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小说的容量最大。它反映社会生活不像戏剧那样,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语言运用上,它不像抒情诗那样,只有抒情主人公的语言;也不像戏剧那样,只有角色的语言。小说不仅有叙述人的语言,而且有人物的语言,两者交替运用,有很大的灵活性。小说的人物形象,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可以而且必须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结果就产生了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它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在谈到塑造典型人物时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没有共性,人物就失去了代表性,不成其为典型;没有个性,人物就不可能鲜明生动,也不可能成为典型。

情节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因素,是作品的大纲和骨架。它是由生活矛盾所构成的事件,是人物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一定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就无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也就不能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一系列情节,诸葛亮的人物性格是不可想象的。故事情节通常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小说情节的安排不一定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展开,也有倒置的情况,也有轻重省略的考虑,具体运用起来是有很多变化的。

小说的叙述方式,最常见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顺叙、倒叙、插叙之类。所谓第一人称,即假托“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读者感觉比较真实,缺点是对叙述描写有所限制,即不是“我”直接见闻的事情就不能写。这种从“自知”角度写小说的方法显然对作者有较大的约束,于是又有一种更加自由的叙述方法,那就是第三人称的写法,即多角度的“全知全能”。采用这种写法,作者就有了极大的自由,他对小说中所有的人和事,甚至各人的心理活动,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于是就对自己的小说取得了无所不能的主宰权。这当然为小说家发挥创作才能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由此可知,古今中外的小说大多使用第三人称就不奇怪了。

最初,许多作者的观察、体验、叙述、描写也完全是从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来写。这就仿佛有一架摄像机,始终由作者带着在工作,而讲述、配音等工作也完全由作者来担任。这样写,往往概括的叙述多,具体生动的描写少,表现手法也显得比较单调。这样的小说当然就不怎么好看。很快,作家们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他们让小说的人物来配合自己的工作。比如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摄像机”就在她那儿,对贾宝玉的描写,就由她来观察体验,从她的角度来表现;然后再通过贾宝玉来写林黛玉,“摄象机”又到了贾宝玉那儿。再比如说作者写贾府那样的深宅大院,他没有自己扛着“摄像机”去一一介绍,而是让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着一个“微型摄像机”,从她的角度看去,一面走一面介绍。这样写不仅方便,而且把叙述与人物和情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