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作文范文网

聆听春雨的声音--感受真实课堂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10-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聆听春雨的声音--感受真实课堂
2011年12月30日下午,我有幸观摩、聆听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重叠问题》,并再次享受了她高瞻远瞩的教育教学专题报告。对于吴正宪老师,并不陌生,几年来曾多次参加有吴老师出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也曾带着无限的崇敬一个人在网络上搜索、观看吴老师的教学视频,及相关资料。随着一次次“亲密接触”,让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更增添了几许对吴老师的崇拜与敬仰!
今天,已是2012年1月2日,回忆三天前的场面,历历在目;闭目凝神,那天籁般的声音犹在耳边。我想,此刻坐在办公室,敲击键盘,写下这些文字,并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更多的是一种释放,一种宣泄,释放发自心底的感动,宣泄灵魂深处的萌动。
我们兴隆县小学使用的是冀教版教材,对于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时《重叠问题》并不是很熟悉。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教材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新教材数学广角新增加的内容。教材的编排顺序是,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第二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根据参加语文、数学活动小组的人数,及两个活动小组都参加的人数这三个数据计算总人数。
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听了吴老师的课,着实让我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感觉,针对吴老师的这一课,斗胆谈几点感触最深的地方:
一、设置开放的问题情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吴老师在课堂上几次说道:这是我们儿时的记忆,现在我们长大了,问题变得复杂了一些。课始,吴教师就出示一个孩子们熟悉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排队,亮亮是左数第5个人,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师:你觉得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1:11个。
生2:10个。
生3:9个。
(众生中大喊11人的居多,10人者不绝,9人极少。)
面对这种情况,吴老师并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师:到底是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呢?
生1:画图
生2:计算
......
师:自己去验证吧!(同时请学生到前面板演。)
随后,大家交流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生1:
○○○○●○○○○
       亮亮
生2:  5+4=9
生3:  5+5-1=9
.......
师:谁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到画圈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结合图表示具体数,很自然地画出集图,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
整个环节,吴老师设计了开放问题情境,在具体操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那么自然,那么顺畅,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荡涤着每一位老师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有氧的,真实的课堂。
二、激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后,吴老师直接出示了同学们报名参加学习小组的熟悉情境,我把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出示:三(1)班报名参加语文组的有5人,数学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就能口答出:12人。
既想报语文组,又想报数学组教师通过列表的方法直观展示了解决问题的又一方法:
语文组 1 2 3 4 5
数学组 6 7 8 9 10 11 12
师:报名参加语文组,数学组,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既想报语文组,又想报数学组的。
然后,出示如下表格,求参加两个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生确定4号和5号既报语文组,又报数学组。列表修改为:
语文组 1 2 3 4 5
数学组 6 7 8 9 10 4 5
接下来模拟报名场景:
请学生利用老师准备好的数字卡,分组报名。这样,在报名过程中就出现了4号和5号既要报语文组,又要报数学组的矛盾冲突,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是由吴老师提出来的,但是我想孩子们已经很充分地经历了求索的过程,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在“千呼万唤声中”,“始出来”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吴老师已经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完全融入到了学生中间了,由这位善于合作的,努力和大家一起求索解决问题的“大同学”提出来,也未尝不可。不过我想,当时在迟迟不得“天明”的时候,吴老师如果适时地领大家回头看,看看之前的交集图:
○○○○●○○○○
当时吴老师曾引导学生认识到亮亮这个第5,既属于前面,有属于后面。那样的话,学生是不是就能很自然地将前后进行有效地对接。如此,也可更有效地发挥第一环节的奠基作用,还有我觉得吴老师在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情境时学生不太明确要求,才导致11号、12号总被请回来的状况。
总之,课堂上,吴老师如水一般的引领,使学生完全融入了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在交集图的指引下,打开了智慧的大门,各种智慧的火花闪现。
交集图:
语文组              数学组
         
 1   2   3      4     6  7  8  9
                         5        10    
 
尤其要提到的是在引导学生交流各种算法时,吴老师完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讲解自己的思路,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会被真实的呈现,学生们在实实在在的学习、探索过程中成长。试想这样的真实怎能不令人赞叹,在春雨滋润下的绿芽又怎能不茁壮!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梳理完善知识脉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关这样的理念所有老师都能烂熟于心,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属于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吴老师的课堂上,让我再次真实地领悟了这一理念。简单的问题,实用的教具,有效地带领着孩子们扎实地走在探索的道路上。
问题:还可能是几个人及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
教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首先,让学生猜一猜。
真实的孩子们猜到3人、4人、5人……8人。
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过程,验证、寻找正确的答案。并和学生一起梳理完善了对集合图的认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能听的懂的语言来描述,又一让我感动着吴老师课堂教学的真实! 
☆你是你,我是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把我吞了。
此外,在课堂上吴老师还穿插了欧拉图,韦恩图的的知识链接。和学生们的夏凡图联系在一起,使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难舍:孩子们说不愿意下课!难得:孩子说长大当了数学家一定会感谢吴老师!难怪:孩子们说吴老师天天来给我们上数学课吧!这一个个举动,一句句话语折射出的是:吴老师作为小学数学教育专家的深刻内涵!反射出来的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将走向何方?
 “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这是吴正宪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今天我把她引入我的文章,并稍作修改,用来自励。     
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教育。(解读“更好”:面对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次观摩、聆听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及报告,我都觉得那就是一次视觉盛宴,给人以美的享受!
她就像那绵绵春雨,
滋润着学生发展的成才之路,
滋润老师们成长的创新之路,
滋润着小学数学教育的成功之路!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