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文丽老师《渔歌子》一课有感--我眼中的有效课堂
听王文丽老师《渔歌子》一课有感--我眼中的有效课堂
扎实有效的课堂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怎样才算有效呢?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标准。我认为有效的课堂必须关注:
一、有效的课关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知识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新课程背景下,虽然淡化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关注,但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是否牢固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程度。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也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二、有效的课关注简单朴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课堂不要太花哨,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叶澜教授也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当然,这种“简”并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而是将教学目标单纯化,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课堂上,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
三、有效的课要关注学生的情绪。
如果把学生课堂上的情感比作“小河”,要让他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当教师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教师就应该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然后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课伊始就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
例如王文丽老师的《渔歌子》,一上来,像孩子们诵读了最近班里一起诵读过的古诗词,未学文已进入学词的意境,在学词的整个过程中,更善于调动孩子的情绪,在深入感受《渔歌子》所表达的感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常老师非常巧妙的联系陶渊明的人物简介,调动学生的情绪积累,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不须归”的真正原因,不是美丽的风景,不是肥美的鳜鱼,而是自己“但使愿与违”的心性啊。课后,竟使学生竟久久不愿离开课堂,能够面对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语文。
在王老师的《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中,反复创设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在角色的体验中,沉淀情感,领悟生命的含义。
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课上的有声有色,发挥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四、有效的课关注生命的体验。
一堂有效的课,学生听着不累,能够始终兴趣盎然,积极的参与教学,积极的思考,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一切都在“润物细无声”中。老师与学生和谐共进,感觉课堂的短暂,感觉生命的愉悦。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也是老师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