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学生思维 走出教学盲区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世界上最好的教学本质上都是快乐的。作家林文月在其《午后书房》写道: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觉没劲。是啊!我也曾问自己:遇上没办法用自己的快乐感染的学生怎么办呢?遇上淡漠应对自己的学生怎么办呢?
犹记得上一届刚接手新班级的第一堂课,我带着用心准备的自信与满心的期待走进教室,期待着与新的学生的初次见面,但很快我便发现课堂异常的死气沉沉,无论是我温和地引经据典讲“人生三境界”,还是激动地讲到海边风光,抑或是上上届高三之旅的感受,都无法撼动他们满脸写着的“无所谓”。这让我失落不已。
我正想着如何改进我的教学方法,语文周练监考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先前希冀学生主动学习的期盼只是自我幻想的泡沫,当务之急,是如何突破学生冷淡应对语文学科的思维误区。考试时间过半,我总会到学生中间去走走,看看学生做题情况。随手拿起夏同学的语文卷子来看,发现主观题答题区域只寥寥几个字而已,并且都不在采分点之列。我问:这么快就写完语文了?他冷冷地、漫不经心地答:一直都这样啊,语文又不需要花多少时间。我追问:一道6分题,你就答十几个字啊?他继续刷着题,没再理我。与夏同学之间的对话,最后以我的欲说还休和他的冷漠回应结束。
之后的课堂,我有意识地在知识讲解之中增加点幽默有趣的养料,也总是想着在合适的地方补充介绍语文文字重要性的事例,如作家龙应台谈阅读的重要性,北大校长错读“鸿鹄”,清华大学校园内现错别字,清华大学校长为校内错别字解释、错上加错,让学生们找找民国时期的书信,以及时下某某明星的公关文中的语病问题……为此,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不少学生感叹名人也不过如此,而后产生我也能给名人纠错的成就感。趁着班上大部分学生疯狂吐槽北大清华校长和某某明星没文化时,我笑着对学生们说:“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的话。”学生们面面相觑,期待着我的下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五十步笑百步。”我继续说道,“吾日三省吾身。请君自省。你们批评犯错的名人无可非议,但你们是不是想过自己在这上面也一样存在问题与不足,却选择视而不见呢?”
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不少同学慢慢地安静下来,若有所思地看着我,轻轻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诚恳地说道: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周期至少是21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并肩作战,你们能展现出最好的态度与状态来吗?片刻后,学生说:“我们会的,谢谢老师!”课后,夏同学主动走进我的办公室,和我说:老师,我之前确实没花精力在语文上,现在我会改的。
高三的学习就像是一场硬仗,走出了思维上的误区仅仅是明确了方向,如何更快更稳地往前走还需要战术战略,需要过硬的学科知识的储备。研究学生答题上的思维误区,讲学生之所需,讲学生之所难,讲高考之重点是我给课堂定的原则。
慢慢地我发现,像夏同学这样发生转变的学生渐渐多起来,有时候我竟也感受到了做老师的一种幸福感:当你自觉准备充分,条理清晰,自信满满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被你带动,教学相长,甚至让课堂生成出了“神来之笔”。
有一回讲汪曾祺散文,因为讲题需要知人论世,因此我给他们简单介绍了汪曾祺这位中国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还补充介绍到汪曾祺与沈从文这段流传甚广的师生佳话。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为吸引沈从文老师注意,总是自觉为其擦桌子、黑板。这时,我刚拿起黑板擦,坐在第一排的钟同学便健步如飞的跑上来说:老师,我来帮你擦。我还没反映过来,全班大笑说:小黄老师,以后黑板交给我们擦,我也开心大笑起来。不仅如此,很多学生也真的爱思考语文问题了。有一课讲到乡土散文考题《又见炊烟》,时间关系没往深了讲。潘同学下课后就跑来问我:“老师和我们讲讲乡愁在作品中具体的表现主题吧!”我看着眼前提问的学生,惊喜万分,我为他们不断具备的学科素养而欣喜万分。这问题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极具思考的分量啊!
正如临近毕业,班上同学都给我留了一封信,或长或短。他们大多人书信中写道:为他们整理考点,整理易错点,写范例答案、作文,感谢我的付出,感谢我陪伴他们走过了艰难的高三,感谢我让他们的语文有所提高……看着那满满一页的临别话语,回想起初见时连语文试卷都不愿写满的那些学生们,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耳旁一直回想起几句诗:
“新生的面孔”
你和他们互相注视,不知我们彼此眼中的样子。
有些诗歌在路途上耽搁了,
却也不影响自己的温度,
你打开时,
就能知道,
知道一种耐心,
怎样调节着它的火候,
它的香味现在也仍在。
喜欢有学生留下的这句:老师再见,期待再见!我也期待十年之约。
犹记得上一届刚接手新班级的第一堂课,我带着用心准备的自信与满心的期待走进教室,期待着与新的学生的初次见面,但很快我便发现课堂异常的死气沉沉,无论是我温和地引经据典讲“人生三境界”,还是激动地讲到海边风光,抑或是上上届高三之旅的感受,都无法撼动他们满脸写着的“无所谓”。这让我失落不已。
我正想着如何改进我的教学方法,语文周练监考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先前希冀学生主动学习的期盼只是自我幻想的泡沫,当务之急,是如何突破学生冷淡应对语文学科的思维误区。考试时间过半,我总会到学生中间去走走,看看学生做题情况。随手拿起夏同学的语文卷子来看,发现主观题答题区域只寥寥几个字而已,并且都不在采分点之列。我问:这么快就写完语文了?他冷冷地、漫不经心地答:一直都这样啊,语文又不需要花多少时间。我追问:一道6分题,你就答十几个字啊?他继续刷着题,没再理我。与夏同学之间的对话,最后以我的欲说还休和他的冷漠回应结束。
之后的课堂,我有意识地在知识讲解之中增加点幽默有趣的养料,也总是想着在合适的地方补充介绍语文文字重要性的事例,如作家龙应台谈阅读的重要性,北大校长错读“鸿鹄”,清华大学校园内现错别字,清华大学校长为校内错别字解释、错上加错,让学生们找找民国时期的书信,以及时下某某明星的公关文中的语病问题……为此,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不少学生感叹名人也不过如此,而后产生我也能给名人纠错的成就感。趁着班上大部分学生疯狂吐槽北大清华校长和某某明星没文化时,我笑着对学生们说:“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的话。”学生们面面相觑,期待着我的下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五十步笑百步。”我继续说道,“吾日三省吾身。请君自省。你们批评犯错的名人无可非议,但你们是不是想过自己在这上面也一样存在问题与不足,却选择视而不见呢?”
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不少同学慢慢地安静下来,若有所思地看着我,轻轻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诚恳地说道: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周期至少是21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并肩作战,你们能展现出最好的态度与状态来吗?片刻后,学生说:“我们会的,谢谢老师!”课后,夏同学主动走进我的办公室,和我说:老师,我之前确实没花精力在语文上,现在我会改的。
高三的学习就像是一场硬仗,走出了思维上的误区仅仅是明确了方向,如何更快更稳地往前走还需要战术战略,需要过硬的学科知识的储备。研究学生答题上的思维误区,讲学生之所需,讲学生之所难,讲高考之重点是我给课堂定的原则。
慢慢地我发现,像夏同学这样发生转变的学生渐渐多起来,有时候我竟也感受到了做老师的一种幸福感:当你自觉准备充分,条理清晰,自信满满时,学生的思维完全被你带动,教学相长,甚至让课堂生成出了“神来之笔”。
有一回讲汪曾祺散文,因为讲题需要知人论世,因此我给他们简单介绍了汪曾祺这位中国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还补充介绍到汪曾祺与沈从文这段流传甚广的师生佳话。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为吸引沈从文老师注意,总是自觉为其擦桌子、黑板。这时,我刚拿起黑板擦,坐在第一排的钟同学便健步如飞的跑上来说:老师,我来帮你擦。我还没反映过来,全班大笑说:小黄老师,以后黑板交给我们擦,我也开心大笑起来。不仅如此,很多学生也真的爱思考语文问题了。有一课讲到乡土散文考题《又见炊烟》,时间关系没往深了讲。潘同学下课后就跑来问我:“老师和我们讲讲乡愁在作品中具体的表现主题吧!”我看着眼前提问的学生,惊喜万分,我为他们不断具备的学科素养而欣喜万分。这问题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极具思考的分量啊!
正如临近毕业,班上同学都给我留了一封信,或长或短。他们大多人书信中写道:为他们整理考点,整理易错点,写范例答案、作文,感谢我的付出,感谢我陪伴他们走过了艰难的高三,感谢我让他们的语文有所提高……看着那满满一页的临别话语,回想起初见时连语文试卷都不愿写满的那些学生们,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我又一次流下了眼泪。耳旁一直回想起几句诗:
“新生的面孔”
你和他们互相注视,不知我们彼此眼中的样子。
有些诗歌在路途上耽搁了,
却也不影响自己的温度,
你打开时,
就能知道,
知道一种耐心,
怎样调节着它的火候,
它的香味现在也仍在。
喜欢有学生留下的这句:老师再见,期待再见!我也期待十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