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作文冲刺之命题预测及6大备考策略(2)
第二,要把握高考作文审题原则,切实强化作文审题训练。
要不断在审题实践中把握高考作文审题原则,逐步提高审题能力。具体讲,高考作文的审题原则大致如下:(1)相关性原则。相关,是作文审题的着力点。作文的开放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特定的词语“有关”,它既扩大了取材范围,同时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2)整体性原则。一是对作文命题的解读要有全局观,不能忽略阐述性内容。阐释性话语是连接材料和话题(或命题)核心词的过渡句,它提示话题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向,只有把这些阐释性话语和话题(或命题)核心词联系起来思考,并充分重视其隐含信息,才能最快最好地把握题意。比如,2017年的天津卷作文,该作文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审题压力,以“重读长辈这部书”为切入点,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写作角度:“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这样,考生可以在此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与长辈的生活经验,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既可以写自己读出的正面体悟,如事理、传统、时代的印记等,也可以读出他们的“思想落后面”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矛盾、分歧、代沟等。当然,要想写得深刻,就应该要进行思辨性的阐发。如果我们在审题时把给出的材料、阐释性话语和话题(命题)核心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树立解读题干的全局观念,充分重视阐释性话语对话题(命题)核心词的注释性作用,考生对作文的题意把握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3)暗示性原则。暗示性,也可以理解为限定性。以往的命题作文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描述、评论的对象,而近年的作文命题则给了我们一个描述、评论的范围。抓住了具有暗示性的关键词句,就找到了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若超越了命题者所设定的道道樊篱,就会跑题。
第三,应强化思维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就写作而言,现实的很多情况也反映,学生不会写,往往是源于不会思维。未来的高考作文题一定会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会给考生留足多元、开放和个性化的思辨空间,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基于这样的写作教学规律和命题实际,我们倡导作文备考应该注重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备考中,首先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善于将一个话题“化一为万”,进行发散思维。也就是对一个中心话题能引发出多种不同的思考点,每一个思考点都是可以独立展开论述的分话题。其次,要对事物进行纵深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这就要求考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次,要在“化一为万”的基础上,学会“万中选一”,选取最佳立论的角度。这些都要建立在学生思维能力新颖、独到、深刻的基础上。因此,要把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在作文备考中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事件,并触发自己多角度思考后即兴写作。
生活事件:
2017年8月3日福建莆田一位老人过斑马线时,向停车礼让的车主脱帽鞠躬致谢的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事后,90后车主吴爱萍和88岁的离退休干部闵庆昌接受了采访。老人说,他年纪大走路慢,车却停下等他,很感动,要说“谢谢”车里的人也听不到,所以用脱帽鞠躬来表示,这样内心比较平衡。吴爱萍表示,爷爷的行为让她很受鼓舞和触动。因文明礼让,传播正能量,莆田市交警支队为吴爱萍颁发了“全民随手拍”特别奖。这段发生在斑马线前的9秒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短短几天,点击量超三千多万次,千万网友为此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