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的三个“制高点”
作文的考查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学会将单纯的感受升华为感想;其二,拥有对语言推敲的敏锐度。而这两点分别指向文章立意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感染力”。
就记叙文来说,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精度呢?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1.用身边的小事感动人
“身边的小事”强调的是选材的质量。史铁生曾经说过:“那歌词绝不能是‘朋友们,让我们热爱生活吧’一类,得是‘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一类。前一种歌,我们听了反而常常沮丧……而听后一种歌,我们总是来不及做什么逻辑推理,就立刻被那深厚的感情所打动,觉得人间真美好,苦难归苦难,深情既在,人类就有力量在这个星球上耕耘。”史铁生的意思就是:最感人、最真诚的文章中,永远都记录着老百姓身边真实发生的点点滴滴,而不是响亮的口号。
现在有些学生喜欢拿历史说事——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等等,不论写什么,他们都是主角。这不是不行,但生活是不断前行的,作为有着十几年人生经历的中学生,难道在生活中就没有让你感动的事情?难道就没有遇见过让你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事情吗?难道你就没有流下过伤心、感动的泪水吗?其实,真正的好文章都是从生活中诞生的。真挚的情感永远来自发现的慧眼,以及心底深处的爱。
粥容百味
江苏一考生
去日本旅游时,所住的旅店对面有一家粥铺,名曰“百味粥铺”。并不起眼的小店总是顾客盈门,远观它许久,终于在一天晚上耐不住好奇,前去一探究竟。
……
我好奇地问店主为何要开这样一家店。她简单地说,就是想提供一份大多数人都适宜的食物,又不想给大家太多限制。我点了点头,瞥了一眼旁边一个往粥里加抹茶的人,对这句话似乎有了一些领悟。隔板看起来阻隔了食客,但恰恰给了他们独立的空间,有了空间,大家才能更自然地放松地共处一室。看似阻隔,却成为共存与调和的手段。我细细思索着,突然很想尝一尝抹茶粥。
等粥的时间里,我环顾四周,人们衣着不同,面色也有好有坏。想起这几日的观察,进出小店的,有勤工俭学手不释卷的留学生,有伏案一天终于松开领带的上班族,甚至有浪迹街头的拾荒者……我的心突然变得柔软起来:白粥,味至淡、色至清,无论加什么配料,都能使它们相得益彰。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白粥将这份包容演绎到了极致。而每天踏足粥店的普通人,无论白天的生活是否如意,每到傍晚,他们都会来到这家店,点一碗米水相融的白粥,再配上自己喜欢的调料与菜品,将生活的酸甜苦辣伴着这一碗温热送入腹中。小小的粥铺,用隔板给了彼此足够的空间,倒也极为和谐。
粥端上来了,我加了点抹茶,轻尝一口,舌尖有微微的苦,是从前没有尝过的味道,却也别有一种滋味。我对店主说:“谢谢您,很好喝。”老太太正等着我的反应,此刻绽放了笑脸,温和地回应:“不客气。”
……
离开粥铺时,我怀着敬意与老太太告别。百味粥铺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它清淡质朴,融合并呈现百味。物如此,人犹是,国亦然。愿你我都能融合于这纷繁世界,与万物共存而相生。
品 读
文章从生活小事出发,没有过多地展开情节,却在敏锐的发现中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洞察,以此来凸显“融合于这纷繁世界,与万物共存而相生”的主题,可谓以小见大——这正是记叙文的写作智慧所在。作者对粥的叙写、对小店环境的描写、对店主老太太特质的设定,都围绕主题而来,可谓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