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思想,积累语言-模拟考试作文阅卷感言之四
(一)、不断积累思想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二模”作文试题的分析。
话题中包含两个具体的对象:“门”与“墙”。对这个话题的感悟与联想,从阅卷现场来看,存在着相当大的认识的差异。
1、世界上有许多的墙和门,墙的功能在于封闭和隔膜,门的作用在于为人进出。让门和墙各得其所,各有其用
2、“墙”和“门”的象征意义。墙意味着隔膜、封闭和闭关自守,门意味着开放、沟通和敞开胸怀。
3、世上门墙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墙上找到门是关键,让荆棘变成白莲花。
4、凡事没有绝对,墙的一道细缝可以成为一道门,紧闭的门也可以成为一道墙。
5、有形的墙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形的墙。打开心门,推开心墙,前面是一片天。
认识上的差异,实际上已使作文水平的高下立判。阅卷时,阅卷老师观文的一般顺序是:先看是否切题,再看考生所表现出的思想认识,然后再综合考虑文章的语言因素。可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就显得十分关键。
那么。怎么重视?怎么提高?
1、学习课文,通过研究作家作品丰富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认识。
例如品味苏轼词作,可以领略旷达人生。苏轼词一改前朝词风,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以其“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的豪放、旷达风格,体现其旷达人生。旷达中见豪放的特征,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只会豪放。“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他的许多词作中,荡气回肠的怀妻之情,缠绵悱恻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也同样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中了解到,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君子,伟丈夫。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例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实为悼亡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佳作。再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写此词时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与弟苏辙也阔别七年之久。本词通篇咏月,月是全词的中心形象。上片借明月自喻并咏怀,下片咏月怀人,处处关合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寄寓作者出处进退的矛盾,融注了他对宦途险恶和人生离合的体味。
那种在总复习时仅从课本中积累一点静态的知识,而不重视思想认识的积累的作法无疑于“买椟还珠”。
2、阅读书报杂志,从课外书中学。读小说,读散文,读随笔,甚至读诗歌,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高三最后阶段的复习仍需要课外阅读。
比如,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喜爱,为此有人提出了“保卫春节”的主张。这个口号到底是“居安思危”还是“杞人忧天”,报纸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不乏一些精辟的见解。如有人就认为“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这就比较新颖。他认为,洋节往往比较轻松,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因此,很有必要让春节有些创新。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节日变得呆板,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一部分人欢迎。例如大吃大喝,例如送礼。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来改变。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看这样一些文章,我认为学生的思想就会逐渐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