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失误“面面观”
编者按:高考语文成绩中,占分值比重最大的无疑是作文。那么哪类作文是阅卷老师最不想看到的,得分较低的,如何写作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呢?请倾听阅卷老师的心里话。
一、观点混乱,结构松散
不少考生在一篇文章中同时涉及多种观点,而且不在诸多观点中明确自己的立场,从而导致文章中心不明,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以。在文章结构上,一些考生的文章缺乏明显的逻辑连接,且不说过渡,就是一般的前后段落语意上的关联性都很难找到。
高考作文阅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在阅评过程中,文章结构是能决定一篇文章的等级的。如果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就基本被认定是一篇好文章。考场作文中,这类结构的文章是最具优势的:开头简单征引材料直接点明观点,然后举二、三事例论述,每一事例后跟紧扣文章主题有点评,最后再来一个扣题。这类文章主题突出、层次井然,让人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自然容易得高分。
二、材料老旧,论证无力
在目前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各种资料的搜寻变得非常容易,而不少考生文章中的例证仍然局限在爱迪生发明灯泡、毛泽东八角楼读书,甚至是小学课本上的山羊和长颈鹿的故事等。我们不要求考生所使用的材料非常新,但像这样已经被使用千万次且又没有从中挖掘出任何新意的素材,我们主张不用。在材料使用上也不要陷入另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文章中使用的材料越生僻、越不为人所知越好。其实,过于生僻的材料反而不利于对文章中心的论证,且不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使用材料,应尽可能使用一些大家有所耳闻,具有时代性的,如果能从中挖掘出新意是最好的。有的文章材料新颖,但和文章的论点之间关系不大,因此作用不大。
三、常识错误,语言硬伤
这是考生文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原题,也是给阅卷老师印象不好的重要原因。对于文章中所举例证,如果能准确知道其出处就涉及,否则,就不提;对于名言类引用,如果不能确保归属权就不要提及人物名字。今年的作文中,相当一部分考生将“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的冠名权给了莎士比亚或者拜伦。还有考生张冠李戴,将杜牧和苏武搞混,让杜牧持节杖放牧北海边。诸如此类,在写作时要严格注意。
语言“硬伤”是考场作文的大忌,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不要求文采斐然,但文从字顺作为基本的要求是考生必须做到的。可不少考生文章中错字连篇,病句处处,严重影响了阅卷老师对文章的印象。词语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不小心是要闹出笑话的。今年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5•12大地震中,北川县长经大中完全有机会救助埋在废墟下的家人,但他义无反顾,大义灭亲。”“义无反顾”还可以理解,“大义灭亲”真让人匪夷所思了。这样明显的“硬伤”暴露出的是其平时作文训练的缺陷,会严重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进而影响作文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