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学作文-序言
洪蒲生先生编著的《和你一起学作文》的特别之处,是把写作原理、写作技能与镇江“增华阁”青少年作文大赛获獎等作品密切结合起来。不仅写道理,而且举实例。2006年,镇江日报社成立50周年大庆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汤才顺和他主编的《增华阁作文大赛历届作品精选》;这次由他编著的这本书,应当说是一次写作理论和方法的升华,是他20多年教学、20多年编辑、20多年参与作文大赛评审工作的心得结晶。这两本书,都凝聚着他对提高青少年写作能力的期望、专注和深情。
镇江青少年作文大赛,以“增华阁”命名。镇江南山招隐景区的萧统读书台和增华阁,是镇江特有的文化资源。早在北宋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招隐山在县西南七里,梁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读书,今石案古迹犹存。”南宋陈咏编著的《全芳备祖》又记载说:“招隐寺方丈有阁,号招华,梁昭明选文于此。”从北宋到现在,已有1000多年历史;如果按照石案上刻的“普通元年,岁在庚子”的年代算起,至今已有近1500年。在《全芳备祖》上记为“招华阁”的,因萧统写的《文选序》中有“踵其事而增华”句(寓意文章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镇江一直叫“增华阁”。镇江青少年作文大赛以“增华阁”命名,不仅很好地发掘了本地的宝贵文化资源,而且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继承、创新、升华之意,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富有朝气和活力。
新世纪之初,镇江再次修建增华阁。在楼上的展柜里,至今还陈列着此前增华阁作文大赛的部分得奖作品。大概是因为我参与过萧统读书台和增华阁的修建工作,又参与主办过在镇江举行的中国文选学国际研讨会的缘故,镇江日报社社会周刊部的同志特地送给我一本《增华阁作文大赛历届作品精选》。这本书的133篇作文和6篇“我与增华阁的故事”征文,我都看了。看过以后,使我更加增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一代更比一代行的历史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年代,现实生活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现代科教迅速发展,中小学学生思想活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反映和丰富了现代文化,令人非常高兴!就以这本新著中的“例文20”《一滴水旅行记》而言,当时陈默同学还只是镇江红旗小学五(1)班的学生,却把水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社会现象写得如此鲜活、深刻而有幽默感,结局也意味深长。又如本书“例文31”、扬中外国语学校初三(6)班学生陈琦写的《与师有约》,以“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老师”的独特视角,写出了自己渴望获得知识的广阔天地。再如本书“例文9”、丹阳三中初中学生李华的《难忘的经历》,写父母去东北工作,她和弟弟在家的艰辛和成长。这本书一共运用“例文”66篇,都是写得比较好的。但是,正如洪先生在“题记”中所说,由于这本书的性质,选用的例文有限,很多优秀作品没有用到,这是可以理解的。
学习写作,不仅可以掌握写作方法,而且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增强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在《历届作品精选》中,镇江中学高三(3)班学生谢润宜的《帆,只有挺起胸膛才有力量》,就写出了他爱国爱乡、勇对挑战的真挚感情。这位同学曾参加镇江和美国姐妹城市互派高中生进行友好交流。那是苏联解体后的岁月。在公共图书馆里,美国同学尼古拉指给他看一本书《共产主义,一个梦的升腾与破灭》,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写道:“苏联已经投降,中国必将失败,共产主义的梦就要破灭了。”由此两人展开了40分钟的争论。这时,在谢润宜同学身上,一股爱祖国、爱家乡的激情,顿然间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感到自己“已经挺起了胸膛”,于是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使对方“理屈词穷”。后来,谢润宜又在学业上帮助对方,两人“言归于好”。这篇作文,写的已不是一个家庭,而是囯家大事了。萧统写的《文选序》中有两句名言:“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从写作的角度,可以解析为“事物”、“构思”、“义理”和“文辞”这四个要点。人们往往把写作只看成文字技巧,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知识、经验的积累。
镇江日报社从1988年创办“增华阁”青少年作文大赛至今,已举办过21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己经成为自愿报名参赛者的“写作节”。近些年来,每年参赛者都达到三、四万人。这几年,扬州、泰州、南通、徐州等市也有一些学生参赛。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举,更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青少年写作能力的好事,还是跨越应试教育门槛、走上社会大舞台的轻松愉快的竞赛!愿镇江“增华阁”青少年作文大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