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该对高考心怀感恩
【素材回放】
2017年6月7日,全国又一批近千万莘莘学子,历经十余年寒窗苦读,将步入高考考场,接受人生中一次极其重要的检验。今年的高考显得非同寻常,从时间上算,是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40年。这一万众瞩目的时刻,不仅会影响个人成败和家庭荣耀,甚至将关乎国家兴衰!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最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如今的人们对于高考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它却非常来之不易。1952年,新中国正式设立统一高考制度。1966至1976年文革期间,高考被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荒唐的“工农兵大学”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模式。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邓小平随即拨乱反正,果断决策恢复高考制度,并于1977年12月10日开考。那时的上百万有志青年,此前已被荒废了数年大好青春,因此重新获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历史性转折机遇,自此中华英才无需再叹息无用武之地。
高考制度自恢复40年以来,为国家选拔了数千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目前来看,高考依然是我国选拔高端人才的主渠道,它提供了一个普遍参与且相对公平的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性的竞争机会,基本上维护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对于出身社会底层的寒门子弟,尤其是农村学子而言,高考无疑仍是实现鱼跃龙门最重要且最佳的上升通道,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面对各种争议,40岁的高考显然还未能达到完全不惑,但它其实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改革中前行。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1985至1998年,高考着重推行多元化改革。1999至2012年,高考继续深化改革。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共性和个性,是古今中外人才选拔所面对的共同难题,因此我们应该试着给依然年轻的高考多一点耐心和时间。
【素材解读】
高考在微观层面,是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呈现;从宏观层面,它也是国家回归正常的标记。高考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早已嵌入了宏大叙事的话语中,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一个注脚。恢复高考以来的四十年,与之相伴的是命运选择的自由,社会秩序的构建,居民财富的累积,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些虽都非高考之功,但高考所承载的对知识的尊重,对权利的认可,对拼搏的鼓励,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中国这几十年成就的精神源头。对高考的反复礼赞,也是对这种回归正常轨道、顺应历史潮流的路径选择的再三肯定。恢复高考走过四十年,它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景观,我们已无法设想没有高考是何种面貌。但我们依然因为它的到来而激动,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正常社会的期待:它有改变命运的希望,它有公平透明的底线。
【适用话题】
无论多少年过去,这一天总能唤起你的青春记忆
高考的不期而至,让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高考的如期而至,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
高考使更多人对读书有了目标和动力,使人看到了希望
高考就是捷径,尤其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子女而言,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高考是我国选拔高等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致力于科学鉴别和充分发掘国之栋梁
【素材锐评】
高考: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中国
历史发生时,往往波澜不惊。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听取了査全性等专家的建议后,邓小平当场拍板,从这一年开始恢复统一高考。尽管那时,自上而下谁也没准备好。
高考闸门重新开启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多达570万,而那时的中国,甚至连这么多人的试卷纸张从哪来,都需费一番思量。但从这一年开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归到知识改变命运上来。
说起高考往事,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感慨,命运从那一个点开始改变。每个人都对那个突然出现的机遇心存感激。伴随着高考恢复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也被一把推开。那真是对人才如饥似渴的年代,这群以极低录取比例进入大学的精英,被举国上下视为“天之骄子”。改革发展的事业有无数缺口需要填补,每个人只要怀揣真才实学,就一定能找到施展的天地。
高考这根“指挥棒”的用处,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它让全国上下的小学、初中、高中生安心学习知识,十年寒窗,瞄准高考一役。它为中国大学选拔了最为合适的年轻人,等他们在高校完成深造,便可投身改革发展的大潮之中。
时光流转,40年间高考本身在不断变化。从计分方式到考试时间,从考试科目变化到自主命题增加,高考的变化本身,折射着中国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变迁。让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日趋完善,大学数量增加,高考录取的残酷程度在逐年降低。这与其过去的精英选拔并不冲突,中国需要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高考的本质不是挡住谁,而是想为高校找到最合适的学生。
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能以平常心看待高考。它不再是独木桥。如今的学生,甚至可以选择用高考成绩申请一些海外大学;高考本身,也在考虑改变过去“一锤定音”的形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自主招生等也丰富了高考的形式。
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在为高考不断提出新的命题。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如何最大程度上保障城乡、东西部等的教育公平?作为一根依然强有力的“指挥棒”,高考需要直面这些问题,需要给出最为均衡的答案。
一晃40年过去,最早参加高考那批人,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中国何其幸运,这40年间大部分经历过高考的人才,要么正在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要么正在校园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准备。
而高考,还将继续以它独有的方式,为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