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则教育故事,会让年轻教师受益终生
一、放大学生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
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会计怎么样?”
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但由于自卑等原因常常被忽略了,更不要说是一点点地放大它了。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金矿,只要肯挖掘,沿着它也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点评】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至少有一个第一,这个第一可能是全校第一,可能是全班第一,至少也是全小组第一。对于这名学生来说,这就是他的宝藏。只要教师愿意挖掘,一定可以挖出一个令人惊讶的金矿。
二、变罚为奖
美国有个著名的植物园,里面种满了各种珍奇名贵的花卉,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赏,但时有花卉不翼而飞的事发生。为此,管理人员在植物园门上方竖起了一块告示牌:“凡检举偷窃花卉者奖金200美元。”
打这以后,植物园再未出现过丢失花卉的现象。有好奇的游客问管理人员,为何不写成“凡偷窃花卉者罚款200美元”。管理人员若有所思地答道,如果那样写的话,只能靠我们有限的几个人去看管,而这样,就可能充分调动游客,使几百几千甚至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管理。而且,还会让动机不纯的人产生一种“四处都有目光”的惧怕心理。
变罚为奖,变管住人人的被动局面为人人参与管理的主动局面,这着实让人拍案叫绝。事实上,这只是源于管理人员转换了思维角度,巧妙地改动了一下管理的支点。
【点评】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很多老师采取的是扣分制,即违反了哪一条扣几分。其实采用加分制更好,做到了哪几条加几分。最后不是看谁扣分多,而是看谁加分多。
靠堵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奖励虽然不能杜绝所有的不良现象,但是作为一种引导,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不良行为。变罚为奖,我们不妨都来试试看。
三、换个角度看学生
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伞的,小儿子是卖布鞋的。天晴了,老太太就要哭了,为什么呢?她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下雨了,老太太也照样要哭,她又担心小儿子的布鞋卖不出去了。
有一天,一位和尚了解了情况后,他就对老太太说:“老太太你别哭了,天晴了,你要想到你小儿子的布鞋就卖得出去了;下雨了,你又要想到你大儿子的伞就有人买了。”听了和尚的话,老太太就不哭了。从此以后,老太太就笑口常开了。
【点评】对呀!对待“差生”,我们老师何不学习那位和尚,对待优等生,我们又何不学习那位老太太呢?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教师何不多去找找“差生”的优点,而少找找“差生”的缺点呢?
同时,也请你别忘了,人无完人,对待优等生,我们也不要只知道一味地表扬,何不找找他们的缺点,使他们变得更完美呢?
四、打破“信念障碍”
数千年来,人类便一直认为要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一九五四年,罗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
他之能创造这项佳绩,一来得归功于体能上的苦练,二来是得力于精神上的突破。
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脑海中多次模拟以四分钟时间跑完一英里,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有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全力完成这项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
谁也没想到班尼斯特的破纪录,却给其他的运动员带来无比的影响,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打破四分钟跑完一英里的纪录,可是在随后的一年里竟然有三十七个人进榜,而再后面的一年里更高达三百人之多。
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乃是他的成就提供了其他人一个新的依据,大家所认为的“不可能”实际上是可能的。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而终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