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
同以前的高考作文题相比,话题作文在选拔上的公平性、效度和信度都比限制较严的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好些。但是,作为选拔考试,无论如何是必须有所限制的,审题难度低不等于不必审题,"话题"没有探明,仍然有离题的可能。因此,审题仍然是应试技巧之一。如何审题,下面举一些例子进行比较分析。
按下列材料和要求作文。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
要求:阅读上面泰戈尔的名言,写一篇文体不限(诗歌、说明除外)的文章,字数800字左右。
审题:材料赞美绿叶,但并不否定果实与鲜花,不能以之为对立面,它们彼此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绿叶可以喻奉献精神,也可喻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文章可写成抒情散文颂扬这种精神,也可写成记叙文记叙这样的人物,还可着眼于彼此间的关系,揭示绿叶的价值和意义,写成议论文。
读透材料之外,更多的是要记"要求"(或"注意")中的"禁忌"。如1991年高考小作文规定"不要再把圆想像成满月进行描写";写1992年高考作文题指明"'我'不再出现,用第三人称写";1997年高考作文题虽没有过多的禁忌,但"注意①"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虽然"材料2"和"材料3"是意思相背的材料,但不能分开理解,应该"结合起来思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确定论点;1998年高考作文题的"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就在"你自己"上考倒了一大片考生。
单极性或双极性的作文命题往往辅以可谓苛刻的"要求"或"注意"。除了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之外,在审题时还要避"要求"或"注意"中的诸多禁忌,尽量能够使自己的作文切合命题者的要求。如果缺漏了某些要求,"采点给分"时,必然会造成分数的大量流失。
多极性作文命题往往划定写作范围,审题时无需先行对材料承载的信息作复杂的阅读理解,考生不致因审题失误而丢失冤枉分。但仍然必须审题,认真审查、探明写作的"范围"有多大,并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某方面来发挥,以取得最佳效果。
2000年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材料之后,既有概括性的引导语,又有"注意"。"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话题的范围是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样,作文囿于材料的框框也无不可,但材料之外,还有可供开发的广阔空间。这样的"注意",意在提示考生注意理解话题的意义,在意义的联系上去做文章,在宽泛的范围内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而不必拘泥于寻找答案,论证结果。"文体不限"的前提下,提出"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等",实际又在构思上、表达上作出更为具体的点拨。
作为考生,明了自己作文的发挥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它正好就决定了你所擅长的能否发挥。如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当作命题,那就会影响思路扩展,甚至局限于某一点,从头到尾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寻找材料,进行解说或佐证。或者审题不当,逸出材料所给范围,比如由四种图形联想到社会的四种人,得出"人没有标准,人生也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走哪种路,做哪种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这样的结论来,这就与题目要求所写的"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距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