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念桥边红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城市证明了人类具有恢宏的想象力,证实了人类具有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有人却认为,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人类对乡村拥有特殊的感情。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是关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论述,其题意在于引导我们沿着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思考。材料提供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赞美认同城市文化,另一种观点赞美乡村文化。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可辩性,即围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考生可以着重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来谈,也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辩证地谈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不是疏离、对峙的,而是相融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材料并未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只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这就解除了考生的思维局限。考生大可以展开联想,多角度写作。但是考生最好将大的“文化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文化载体上,不然容易空洞。
【佳作赏析】:念桥边红药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望着家中朴素小院,疲惫沉重的脚步不觉轻快起来,更惊喜的是柏松与秋菊依旧不减韵色,于是一天的舟车劳顿都烟消云散了。
乡村田园成了陶潜背离黑暗官场的精神支柱,于他而言,故乡的一土一木都显得格外亲切,为漂泊的灵魂提供庙宇。
故而乡村在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就在乡村。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一个不是在土地肥沃、雨水丰沛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悠久的文明很多源起于于乡村,根植于自然,因为乡村提供了人与自然更亲近的互动空间,让人与自然相适应,耕作、劳动、起居中的时序智慧皆是在乡村生活中与自然磨合后总结而得,即使城市文明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依旧使用着古人这些智慧。
中国古典哲学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志”的境界最早也是在乡村,乡村生活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桥梁,更为悠久的哲学文化培育提供沃土。正是因为有乡村生活的积淀,文明才能灿烂辉煌。古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农具、农作物、食材、烹饪方式无一不体现着地域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中国乡村地域性文化。
不仅如此,“灵魂没有庙宇,心到哪里都是漂泊”,乡村是人精神的皈依,人类总是对乡村具有特殊的感情。陶渊明逃离黑暗官场后回到乡村田园,发出“性本爱丘山”的感慨,田园寄托了他毕生的追求。在这里人类的天性得以回归与释放,才情横溢,抒发感慨留下千古名作,乡村才是人类的终极归宿。
可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时代,城市文明扩张迅速,总有人忘本追新,甚至要消灭农村,全盘现代化。虽然城市证明人类恢弘的想象力,但它由乡村发展而来,只有城市乡村互相协调,各自找到平衡点,世界文明才能永续发展。
它们二者如同平衡木的两端,在新时代下必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乡村提供文化基底,城市发展难以厚重,故而二者一齐向前。
下次,当你想远离城市喧嚣时,不妨去乡村看看小桥流水吧。
我思念乡村桥边的红药花了。
【点评】《念桥边红药》本文标题别致、书写优美、文采斐然、思想深刻。文章能把平时所学灵活转化,化为己用。以陶渊明的素材巧妙地提出了乡村“为漂泊的灵魂提供庙宇”的观点。接着作者将乡村放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轴线上思考,以宏阔的视角阐明乡村是文明的起源,形成时序的智慧,提供哲学成长的沃土,成为人性的皈依处:见解深刻,表达清晰,语言雅致。文章的结尾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最可贵之处是能揭示出城市与乡村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永续发展的命题。如果在此处能更充分地阐释,将会形成一个新的亮点。建议一等下,5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