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2020高考作文主题猜想:使命.得失.俗雅.个体与群体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20-04-1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使命的名言

1.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3.如何使用生命,简称使命。(蔡康永)

4.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托尔斯泰)

5.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

6.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林清玄)

7.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余秋雨)

8.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而诗人的使命是孤独的。(北岛《时间的玫瑰》)

9.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余华)

10.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是我与众生相聚。(苏格拉底)

11.每个人都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每个人都怀抱着使命出生。(东野圭吾《使命与魂的尽头》)

12.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任正非)

13.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14.我们生活若还有美处可言,只是把生命如何运用到正确方向上去,不逃避一切人类向上的责任。(沈从文)

15.我有了敢于入世的心胆,去承担人世的苦乐悲欢,也敢于和风暴搏击,嘎嘎的破船中也不惊颤。(歌德)

(二)使命的典例

1.民族脊梁钟南山

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7年前,他是抵御“非典”的国之利刃,17年后,面对新型肺炎,84岁高龄的他,又一次冲进抗击新冠肺炎的硝烟。这就是侠之大者的使命:为国为民,挺起民族的脊梁。

2.“火药王”王泽山

1996年,王泽山61岁,先后两次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原本可以功成身退,但他还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他说,国家交给你的事,你就要做好,这就是使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他81岁那年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成就了一段传奇。

3.“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

陈开枝是业内眼中的 “全国扶贫状元”,扶贫对象眼中的“大好人”。身居要职时,他数十次深入贫困地区,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退休后,他依然坚守使命,广结善缘,动员各方力量投身扶贫事业,永不止步。

4.冯骥才:这个时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抢救

冯骥才经历过两次转型:从绘画转到文学,又从文学到文化遗产保护。在1970开始的新时代文学大潮中,他放下画笔,用文字记录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运。1990年,他又转而投身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是一次性的,我们现在留下多少,后人就拥有多少”。

5.支月英:大山深处的讲台

1980年,十九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献身教育的使命感让支月英一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灯塔。

6.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8岁时,戚继光看到倭寇劫掠后的惨状,立誓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虽然继承祖上荫封,但他却与众多纨绔子弟不同,在实战中总结了很多经验,训练了一支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十年抗倭,担大将之使命,救百姓于水火。

得失的名言

1.得失从缘,心无增减。(释迦摩尼)

2.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4.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5.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唐孙华)

6.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

7.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成败归之于零。

8.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傅雷)

9.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余光中)

10.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你;缘灭,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11.人生浮沉,世事难料,当知得失随缘,闲淡由之。(白落梅)

12.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13.人生得失看似随机,其实都是自己一手造成。与其为昨日的因自惩,不如为来日的果修行。(桐华)

14.世事岂能两全,我们的一生中,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幸与不幸的区别只在于得失之间孰重孰轻。(辛夷坞)

15.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陶行知)

16.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席慕蓉)

17.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回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过。

(二)得失的典例

1.鳄鱼法则

当你被鳄鱼咬住一条腿,如果你尝试用手去解救被咬的腿,那么鳄鱼会继续咬住你的手。唯一可以及时止损的方式,就是放弃已经被咬住的腿。当你过分执着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时,那么已经得到的也会离你而去。

2.堕甑不顾

《后汉书·郭泰传》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他在路上见一人背着瓦罐走路,途中瓦罐突然落地破碎,行路人却好像无事发生一般继续走路。郭泰问他为何连看也不看就弃之不顾,这人答道:“破都破了,再看还有什么用呢?”此人名为孟敏,求学十年之后闻名天下。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不易,患得患失不如顺其自然。生活中的幸福,就是拿得起的欢喜,与放得下的豁达。

3.梵高:从失败的教师到艺术大师

梵高23岁时曾在英国担任教师。尽管他不想将课程内容机械地灌输给孩子们,却发现想要不照本宣科是如此困难。期间,他迷上了海滩,哪怕暴风雨再大,也要带着孩子们前去。两个月后,梵高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后来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画家。

4.李聚奎看淡得失

被誉为“将圣”的李聚奎参加过平江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等多项革命建设,功勋卓著。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邓华、杨得志,过去都是他手下的团长、政委,其资历显然在上将之上。可大将军衔仅有10人,不宜增加,组织上正犯难怎么开口做工作时,他竟传来话:“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5.楚王失弓

楚王在林子里丢了珍贵的弓,大度地说,楚国人丢的弓,将来反正是楚国人捡到它,有什么关系。孔子认为楚王心胸还是不够宽广,何必局限在楚国人,只要是人捡到,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都谈不上什么损失。老子听到孔子的说法,觉得还不够豁达,弓得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是不是人捡到又何必去计较。佛家更进一步认为,老子心中仍有“得失”,只有真正跳脱出“得失”,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6.马克思的得失观

马克思才华横溢、出身不凡,本可过“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在中学毕业时就立下鸿鹄志,毅然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了这种“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他一生饱受颠沛流离、贫病交加的煎熬,却矢志不渝地为人类解放的伟业而奉献毕生心血。

(一)俗和雅的名言

1.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

2.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谓之俗。(何绍基)

3.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苏轼)

4.雅人若是鄙薄俗文化,他的雅也雅得有限。(黄永玉)

5.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6.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黄庭坚)

7.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兵法。(黄庭坚)

8.总在盼望,总在失望,日子还不都这样,俗的无畏,雅的轻狂。(许嵩)

9.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

10.衮冕行中,着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着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菜根谭)

11.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陈继儒)

12.莫扎特的优雅中有葬礼的回声:谁不曾觉察,谁就不知优雅乃是对悲伤的凯旋,不知世上只有忧郁的优雅。(齐奥朗)

(二)俗和雅的典例

1.老妪能解

相传白居易写完诗后,会把诗读给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妪听,遇到老妪不懂的地方就改,一直改到老妪能懂为止,这就是“老妪能解”典故的由来。后人用“老妪能解”形容文章平白晓畅,通俗易懂。

2.能雅能俗,方为君子

黄庭坚十分推崇周敦颐,一方面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的高雅风范,另一方面,又仰慕他 “视其平居,无异乎俗人……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的平易近人。在黄庭坚看来,像周敦颐这样能雅能俗,方为君子。

3.袁腾飞:俗到极致便为雅

央视《百家讲坛·塞北三朝》推出后,受到许多专家质疑,认为其形式不庄重,内容太肤浅,很俗气。对此,主讲人袁腾飞是这样认为的:“历史,本来就没那么神秘,作为老师,应该把课讲活,而不应该照搬专业书,把学生都讲睡着了。”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讲得生动活泼,若这是“俗”的话,那也俗出了水平。

4.黄永玉:俗文化就是营养万物的“母土”

黄永玉谈到雅俗,认为俗文化就是营养万物的“母土”。他举例说,周敦颐先生很高雅,写了一篇《爱莲说》,称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他老人家光顾着说荷花好,却忘记“淤泥”与荷花的血缘关系。“淤泥”者,泡水之沃土是也。“无淤泥”焉有荷花?

5.苏轼的以俗为雅

苏轼曾说“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又说:“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他提倡以俗为雅,经常以日常口语入诗,如“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6.诗家用俗语,尤见工夫

王君玉谓人曰:诗家不妨间用俗语,尤见工夫。雪止未消者俗谓之待伴,尝有雪诗:‘待伴不禁鸳瓦冷,羞明常怯玉钩斜。’待伴、羞明皆俗语,而采拾入句,了无痕颣(注:音lèi,意思是缺点、毛病),此点瓦砾为黄金手也。

7.阿城:工资月月发,帕瓦罗蒂却不是月月可以听到的

1986年,帕瓦罗蒂来北京演出,作家阿城先前没有抢到票,演出当天在剧场外通过黄牛,买了一张八十块钱的高价票。八十块钱,在当时相当于三个多月的工资,很多人对此表示不可理解,阿城却觉得很值,因为在他看来,工资月月发,活生生的帕瓦罗蒂却不是月月可以听到的。

8.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

汪曾祺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哲理,有时甚至很“玄”。老师沈从文看过后,对他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会失真,也不够自然。汪曾祺接受了沈从文的批评,后来写小说,语言十分接地气,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作家。

9.爱逛菜市场的汪曾祺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汪曾祺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可以让他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10.鲁迅向教育部推荐通俗作品

1918年,鲁迅特意把“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鹃的作品推荐到教育部,他认为这种看上去通俗的文学其实是有创造性、有深度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如此推崇白话通俗小说,可见其眼光和胸怀。现在,一百年过去了,我们更应该有文化上的包容胸怀,绝不能以“不够高雅”为名,排斥通俗文学。

(一)个体和群体的名言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道德之立,所以利群。(梁启超)

3.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4.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伏尔泰)

5.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6.每个人都在愤世疾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熊培云)

7.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约翰·多恩)

8.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

9.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10.世间有万事万物,你即是其中的一种。万物不断生长,你即是生长的一种。这种生长让你像雪一样飘落在不属于你的风景地,隐去丑陋,直到街道和这狂乱的世界都堆满了雪。(罗伯特·潘·沃伦)

(二)个体和群体的典例

1.个体:平凡也美丽,渺小亦精彩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春天的美丽,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世间繁华万千,但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芸芸众生中的你,也可以变成精彩而有个性的你!

2.集体:个体共同谱写的交响曲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的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一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几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最终,因为无数个体的自觉融入,平凡而渺小的鸥鸟,上演了壮观无比的飞行“大戏”。

3.安泰俄斯之死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大力士叫安泰俄斯,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地之神,所以只要他身体触地,就能从大地中源源不断地吸取力量,战胜任何对手。后来,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在与他格斗时把他举在空中,掐断他和大地的联系,很快就把他杀死了。人民群众就像大地,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英雄,会变成失去力量的安泰俄斯。

4.巨杉的秘密

美国西海岸长着很多巨杉,它们高达七八十米,相当于40层楼高。如此庞大的“身躯”,要挺立已经不容易,然而每年还要经受无数次海风的考验。大风过后,海岸边常常“尸横片野”,不少大树轰然倒塌,可巨杉依然挺拔。原来,巨杉一般成片生长,彼此地下的根系扎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庞大的地下根系网,因此不怕风吹雨打。

5.为什么不让我农场周边长满优质果树呢?

一位农场主的果树品种特别好,而他周边的果树却很差。每年春天,这位农场主都会把优质的种苗分给周围的人。大家都挺纳闷,如果大家的果树都变好了,他的果子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农场主却说:“恰好相反,如果我的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我的果园来。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我农场周边长满优质果树呢?”

不顾集体利益,只追求个体利益,最终个体利益也将受损。人类社会就像果园,很多时候组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个体从中获益。

6.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2年,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