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高考题选(作文题)(22)
多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随想
每年高考前,总有一些考生干方百计找“名师”,希望“名师”能押上作文题,哪怕押上类型、范围也好。更多的考生则是针对历年试卷的作文题型进行“备考”。怎么“备”?少不了要“背”它几篇范文,希望到考试时能以现成的东西自己或他人的,应对神秘的命题组秘密炮制的那道令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作文题。
其实,命题组并不神秘,它早已通过《考试说明》把考作文的目的、范围、要求公之于众。作文题也无甚秘密,作文,无非是写“物理人情”;考作文,不外乎检查应试者的思想水平、文化储备和行文技能。而考生的适应能力,是在近十二年的学校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我以为,高中毕业生的作文能力应是在语文教育中形成的具有复合性、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能力尽管对于不同个体这种能力的差异是很大的(如其中有少数人因种种原因还会将这种能力提升为“技能”)。正因为如此,从理论上说,在选拔性的考试中,考写作才是必要的、合理的、公平的。
高考改革正在进行,命题改革的步子迈得也比较大。这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确有成绩。但是,这成绩决不是指题型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转型到“话题作文”,因为这只是形式,仅仅是形式变化还算不上改革。只有当某种形式承载了先进思想和科学内容时,改革才可能落到实处即使那形式曾经是“旧”的。
“话题作文”并不是一种新诞生的形式。且不说很多教师都曾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练笔,单说学生在班会上发言,在课下交谈,就与“口头话题作文”相同或相近。但是,这两年在高考中出现的“话题作文”,却有改革的色彩:它是命题者为矫正作文应试弊病,为促进学生写作“发展能力”所作的有益探索,即使明年为进一步改革而换了着法,也不能否定这两年的改革、探索。历史会证明,1999年一2000年的高考“话题作文”是语文考试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逻辑环节。
从整体上看,今年的作文命题是成功的,可圈可点。
表面上,今年并没有改变去年的“话题”式命题模式,但在命题的指导思想上却有突破:不仅让考生“有的可写”,更让他们思路解放,写得“新”,写得“活”,写得实在而有意义。去年的题目,在减轻审题难度、拓宽考生思路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功不可没;不过,引导性有偏颇,写作空间虽大,但定位却在“未来时”上,写起来容易虚幻。写这样的作文,往往“编故事”成了第一要着,写作基本能力的展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被忽视。去年,只有少数考生借题议论,其间虽不乏“深刻透彻”者,但大多数挡不住“编故事”的“诱惑”。从根本上讲,引导学生编写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不能代表语文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向,偶尔为之,可以;作为主流,则弊大于利。显然,命题组注意到了这一倾向,今年的题目便有意纠偏,既留给考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又能引导他们关注、评说现实生活,有效地激活了应试者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或与之相关的经历,可以在“深刻透彻”、“形象生动”、“有文采”和“有创见”等方面突出一点或多点地展现“发展能力”。尽管这个题目还有一些负面作用,但那不是主流,在今后的实验、改革中是有可能克服的。重要的是,在探索方面是正确的。两年来,“话题作文”的命制,不仅可以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还发现了值得重视并应尽快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