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国旗下的讲话稿(6)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此刻,我的心情特别沉重,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就开始于78年前的今天。这天,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在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日军官兵像野兽一样的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难民一批一批地被敌人拖上汽车,在煤炭港扫射了,在汉中门扫射了,在大方巷扫射了!更有惨无人性的草鞋峡屠杀。南京城内的雪水如长江水一样流着,尸体像紫金山一样堆着,阴风惨惨,鬼哭狼嚎。纵然将敌人全部杀死,也永远不能补救这个创伤。
连日本人都说:一伙难民挤在码头上,已处于快要冻死的状态,日军向这些难民开炮,将其全部屠杀了。在宽阔的江面上,漂流者数不清的尸体,向“木排”那样,缓缓地漂流着。朝上游看去,尸“山”接连不断。扬子江的确成了“死尸之江”。
根据南京军事法庭统计,日军集体屠杀28案,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858案,经慈善机构埋尸15万,总数不低于34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确认最初六周屠杀人数达20万以上,毁尸灭迹15万,总数不低于35万。
面对这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惨案的背景。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国官兵以死伤27万人代价歼灭日军5万人,疯狂的鬼子决定“扫荡上海附近之敌”,并最终决定“占领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2月1日以后,南京的政府机关已全部撤离,12月7日,蒋介石在飞离南京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指着地图说,南京地势,无险可守,败局已定,但与其投降,不如战败而亡,希望军队为尊严而战。第二天,日军占领了南京的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对南京的三面包围,南京守军之剩北渡长江的唯一退路。12月9日,松井司令向南京城内空投了“投降劝告书”,中国军队没有理会。日军就在12月10日对南京发动了总攻。
总攻开始时,唐生智决定“背水一战”,将长江上的渡船全部销毁,让守卫挹江门的三十六师紧闭城门,自断南京守军退路。但是,敌我力量太悬殊了。一边是日军数百架战斗机,90多门高射炮的日夜轰炸;另一边是冷兵器时代的,而且是14世纪修建的防御工事明代城墙;一边是刚刚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在没有给养的情况下,徒步300余公里,来到南京的,守卫雨花台、中华门87师和88师,另一边是装备精良、完完整整的9个师,30万日军。中国守军用为数不多的高射炮和机枪阵地对抗敌人的飞机;用手榴弹对抗敌人的山炮;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机枪。
南京保卫战惨烈无比,民族意志和气节荡气回肠。军校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奋力夺回光华门;88时262旅长朱赤在雨花台命令最后一个连的士兵,把最后的几十箱手榴弹的盖子全打开,用绳子把导火索串连起来,摆在阵地前沿,等到日军进攻到阵地前沿时,几百枚手榴弹全部爆炸,日军血肉横飞,朱赤也中弹倒下。日军用飞机大炮在中华西门撕开近百米缺口,疯狂涌入,中国守军88师官兵随城墙坍塌坠落。阵亡的87师259旅长易安华在总攻开始前把妻子和孩子送回老家,临别时说:“等着领我的抚恤金吧。”他身先士卒,多次打退日军。日军虽然伤亡7200多人,但直到12月12日仍没有突入南京城内。
12月13日,日军从光华门、中山门、中华门冲入南京城内。下午2点左右,日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挹江门,并一直冲到中山码头。当日军追至江边时,南京代市长的肖山令,在江边指挥军队与日军血战,直至仅剩下一颗子弹时举枪自杀。死时,半截身子在江水中立着。日军没有料到,败退之军还如此顽强抵抗,并且是背长江水一战。这位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如今尸首都无处可寻。
对于实力悬殊、场面混乱的南京保卫战,谈论其战略和战术并无意义,它打的是民族意志和气节,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可缺少的民族气节。但我们不禁要问,仅凭民族气节,我们就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了吗?我想,这大概就是深藏在我们心底的伤痛,就是为什么已经过去68年了,但伤痛却愈来愈显著的症结所在吧。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用什么方式来抚平我们心中的创伤呢?
近几年来,南京的每一次12·13悼念活动,其主题都非常明确,并富有教育意义。65周年和66周年悼念活动都突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去年的今天,南京以“关注战争受害者,援助历史见证人”为主题举办了公祭活动。这天,我们南京师大附中开展了“南京大屠杀祭日”的主题教育活动,并确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一年过去了,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之下,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我校现高二1班、2班开展了“中日关系历史·现实·未来之我见”的专题调研。今年8月下旬以来,我们历史组开展了以“为了明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有高一的知识竞赛;步行者活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的调研;采访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和南京明孝陵审遗工作人员;与朱成山馆长进行对话等。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组的协助下,举行了诗歌创作及朗诵活动。在李建培师傅与陈绚华老师等帮助下,附中本部和江宁分校的历史组老师带领部分高一、高二的学生联合进行了考察与祭扫活动。在电教组和艺术中心的配合下,李晓辉、丁志兴、卢新建、许祖云等老师以及南京大学陈仲丹教授给全校学生做了多场专题报告;许多同学参与了中日关系热点问题对话会;开办了“周末电影院”。我们希望通过上述课程,以史为鉴,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
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进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遇害六十八周年的祭奠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弘扬抗战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说: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要记住国耻,更应该纪念抗战胜利,纪念抗战精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说到底是抗战精神的胜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光大抗战精神。
什么是抗战精神?家住南京城西的82岁老人王楚英,以他八年抗战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抗战获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抗日统一战线下,国家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概括地说,抗战精神,就是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等。
其次,弘扬国际主义精神,促进和平与发展。
中国的抗战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相连。在1942年的仁安羌战役中,中国远征军以不满一千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盟军,被救英军官兵满含泪水地感激中国军队舍己为人的精神。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国等。
对于民族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我们的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仲成同学认为,今天的成功,必须依靠我们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而每一个中国人个体的责任,就是民族意识具体体现。薛张欣同学认为,努力学习,是我们今天的重要责任之一,只有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做贡献,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我们还应当加强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合作,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胡晓珏同学认为,努力设计制造出中国的名牌产品,胜过一切手段的抵制日获运动。校友鲍盛同学告诉我们,要多一点危机意识。
为南京大屠杀创作了长诗《狂雪》的诗人王久辛说:“只要邪恶和贪婪存在一天,我就决不放弃对责任的追求。”
假如每一位附中人都有对责任的追求,假如每一位中国人都有对责任的追求,那么,当今天的祭奠的警报再次拉响之时,我们心中的痛处,将会转变为胜利的信念。老师们,同学们,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