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之41-45(2)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二
课堂不妨适当"留白"
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
——歌德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0分钟,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学生却抱怨节奏太快,容量太多。同时,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教师也开始埋怨学生缓慢反应,浪费时间。面对此种困境,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如此的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呢?
怎样才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准?是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那意味着将教学理解为一种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演绎。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有些不公平了。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他们经常做的是对自己认知发展的过程演绎,短短四十分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把需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可以完成一两次精彩的认知过程演绎,教师并不是先知,并不能预知未来,既然不可能预知,那就不要把他们的接受与反庆硬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导,实际上,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禁锢与专制。所以,只要做到"试图引起"就够了,余下的一段空白就静等学生的思考吧。
学生的思考成果即使再幼稚可笑,那也是他一段自我信知过程演绎的结晶。教师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脑力劳动成果,更不要嘲笑学生看似不值一提的学习体验。成功总在失败后,爱因斯坦的三只小板凳确实做得很粗糙,但第三只小板凳所呈现的粗糙中的精致使得前两次拙劣的过程演绎也有了可贵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何不等待,等待学生呈现自己的理解,也许会有许多的不成熟、不成功、不成文的认各思考,但请相信学生吧!总会有一次令人惊喜的火花闪现,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刹那,那也意味着又一个"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三只小板凳。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作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像不尽的"留白"。
当学生走进课堂后,他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认知者与体验者。作为认知者,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而作为体验者,学生则时刻感受着课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课堂上学生呈现兴奋愉悦或焦躁不安的情绪时,作为教师都应意识到: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正处于活动点,并且是他们正在体验着,同时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也需要时间,教师此时请退让一边,保持言语上的沉默,并用一些非语言效应,如微笑效应、站立效应,等待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古人曾说:"三尺书斋,一方清净池。"可见学习是需要一份安宁的环境的。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为气氛活跃,学生兴奋,教师热情,轰轰烈烈的堂课才是充实的,学生才是不虚度课堂的。但学习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周围并不要有太多的干扰因素,让学生自己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思考就够了。纵使失败,也表示自己曾努力过。
教师设定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时,此刻,还给课堂一份"留白"。教师一言不发静静地等待,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默然。也许从表面上看,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做着思考状;或看着书本,或看着地面,甚或手里还把玩着某样东西。这时,请教师不要着急,不要担心,时间在无声地流逝,也许不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十分专注地思考,但起码保证了一部分学生宁思的权利。教师的本质在于正视差异,正视这一点,就必须从教学行为上有所体现,提供一种发展的可能,让有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得以享受,继而用自己的学习体会去影响另一部分人。
艺术上的"留白"能给人以无限暇想的空间,课堂的"留白"同样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课堂练习和语言应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