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底蕴复活民族的脊梁(3)
有云卷云舒的变幻,才是完整的天空;有月盈月缺的无常,才是精彩的人生。你将壮志难酬、超然达观赋予赤壁,你的一唱一叹,来自赤壁,你已融入赤壁,苏轼,你就是赤壁之魂!(摘自学生习作《赤壁之魂》)
7.故事新编式。
故事新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为文之法,但其在考场上的新意迭出,着实让评卷老师和读者赞叹不已,因其对旧有故事的熟练运用,因其构思不拘于旧作,因其一个“新”字。当然,“新”并非着意为文,而是遵循旧有,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特别是对人物基本性格特征的把握,不能“越轨”。要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荆轲慢慢地走到秦王面前,展开手中的地图,当图完全展开的那一刹那,秦王手动剑出穿胸而过,与此同时,地图完全展开了,现出的不是那把见血封喉的毒匕,而是一柄木剑,秦王的表情立刻凝固了,那是他压在枕下的木剑。原来有人可以在月明如水的夜晚,穿过如铜墙铁壁的防线如同轻风拂面般自然、如同一片落叶般飞落到秦宫中,用慈母般的温柔手法抽出枕下的木剑,而那时,秦王的人头就在他手里,可他没有下手……秦王如泥塑木雕。
(摘自学生习作《白衣如雪》)
8.人物评传式。
这种方法对考生来说也并不陌生,学习过《屈原列传》的同学对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的方法感到奇怪,为什么不像为廉颇作传那样有“故事”呢?当然主要是因为屈原传下的资料不多。但这恰恰为我们后代提供了一个“借古人说事”的很好范例。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有这个特点。下面一则选文也具有人物评传的特点。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摘自庞进《天地苍茫一根骨》)
【范例展示】
江南烟雨《琵琶行》
赵竹毅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