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养成训练(2)
作文被糟蹋到这等地步,怎能不让人心痛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被高考逼的呗!命题者变着法子考学生,我们怎能不帮学生想些法子应付呢?”可是我要说,这种“蒙骗作文术”后果堪忧啊!它不仅扭曲了中学生的作文观,而且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发生畸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回归到本真上来,要把握住那个万变不离的“宗”。那么,什么是那个万变不离的“宗”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在作文的“养成”上下功夫,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感养成,二是思维养成,三是语言养成。
先说情感养成。
唐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今人钱谷融先生指出:“一个作家总是从他的内在要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他的创作冲动首先总是来自社会现实在他内心激起的感情的波澜上。这种感情的波澜,不时激动着他,逼迫着他,使他不能不提起笔来。”(《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作文是情感的表达,无情则无文,情真则文真。而青少年学生情感素养的现状,人们普遍感到不够满意。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只求别人理解自己,从来不去理解别人;为数不少的中学生患上了“贫血症”,亲情、友情冷漠,激情冲动偏执;还有一些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爱心缺失症”,欺负弱小者,残忍地对待生命,甚至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情感养成既是作文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情感的养成源自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真情文章之外,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这里举出几种仅供参考。
“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尽人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人性情中的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学会感动可以说是情感养成的奠基工程。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比如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比如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无论是对做人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所以,就可以用“难忘那一瞬间”这个总题,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瞬间感动都述诸弊端,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自然也发掘出了很有价值的写作资源。
“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本来是人人所同的。这差不多是莫能自解的,当情兴起的时候,浑然地只有这个情这个感,没有工夫再去剖析或说明。待这时候已过,才能回转去想,于是觉得先前的时候悲哀极了或者喜悦极了,或者欣赏了美的东西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从人们的这种心理变化来看,经常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自己情感的陶冶,也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不妨设计这样几个系列作文题——
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 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怒火中烧”“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