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话题作文-发现写作思路,名言,经典素材,意林故事(2)
科技与人文话题作文-发现写作经典素材
华罗庚的思考
(发现源于质疑)
(发现源于质疑)
华罗庚一生好质疑。在中学读书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大家阅读胡适的《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这是自己一次成功的尝试,并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经过多次尝试失败以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用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正是由于不断地质疑,华罗庚才能一眼发现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漏洞。
味精的出现
(发现源于生活)
(发现源于生活)
1908年的一天,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池田菊苗教授和家人围坐在桌旁正津津有味地吃晚饭。
吃着吃着,池田菊苗突然停住了。他的目光落在黄瓜汤上:汤的味道格外鲜美,这是什么原因呢?他问妻子,妻子也说不清楚。池田菊苗用汤匙在汤里搅了几下,发现这碗汤与往日的不同之处在于里面多放了一些海带。
吃着吃着,池田菊苗突然停住了。他的目光落在黄瓜汤上:汤的味道格外鲜美,这是什么原因呢?他问妻子,妻子也说不清楚。池田菊苗用汤匙在汤里搅了几下,发现这碗汤与往日的不同之处在于里面多放了一些海带。
“这海带里面一定有奥妙!”池田菊苗自言自语。从那天起,他就仔细地研究起海带的化学成分来。经过半年的时间,他终于从海带中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将它放进菜肴里,能够使鲜味大大提高。
池田菊苗把这种物质定名为“味精”。后来,他还发现了用小麦和脱脂大豆做原料提取味精的方法,使味精的生产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开来。
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好奇心与发现)
(好奇心与发现)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搭乘一艘航轮回国。甲板上,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但是,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
拉曼回国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最终,他证明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即“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话,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一只睡懒觉的猫
(不经意间的发现)
(不经意间的发现)
斐塞司博士有一个习惯,总是在午后坐在门前晒会儿太阳。一只母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儿,那种悠闲、舒服的样子在斐塞司眼里真是好玩极了。
时间一分一分地流走,太阳一步一步向西边走去,渐渐被拉长的树影,挡住了母猫身上的阳光。母猫醒了,它站了起来,伸了伸慵懒的身躯,又踱到另一块有阳光的地方,重新卧了下来,接着打盹。
每隔一段时间,猫都会随着阳光的转移而不停地变换睡觉的场地,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司空见惯,可是猫的这些举动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
猫为什么喜欢呆在阳光下面?是光和热还是有其他原因?
对,是光和热。
猫喜欢呆在阳光下,那么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可就是这个一闪而过的想法,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治疗法的引发点。之后不久,日光治疗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为一只睡懒觉的猫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一粒灰尘能怎么样
(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发现的机会)
(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发现的机会)
一粒灰尘能怎么样?
它使得匹克林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天文学家洛韦尔预言在海王星外有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后,匹克林用望远镜拍照观察了十几年,却一无所获。直到冥王星被发现后,他才恍然记起自己拍的照片上有这个点,只是当时他以为镜头上有粒灰尘,正在如今冥王星的位置上。
就是这粒灰尘,让第一张冥王星的照片静静躺了11年,也让匹克林错过了发现冥王星的机会。
同是一粒灰尘,却让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在他之前,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霉菌抑制葡萄球菌现象,可是都没有能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他在培育菌种时,飘来一粒灰尘,落到了培养皿中,结果受到污染的霉菌周围清澈透明,葡萄球菌繁殖区域的黄颜色消失了……原来在灰尘中生成了青霉菌。就这样,弗莱明发明了抗菌新药——青霉素。
最伟大的发现
(要善于发现人才)
(要善于发现人才)
法拉第是一个穷孩子,住在伦敦的一个破旧不堪的马棚里。他在装订商和图书出版商那里当过7年的学徒。
一次,他在装订《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篇介绍电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他,直到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为止。他完全被电吸引住了,只见他找来一个玻璃瓶、一个旧的平底锅,再加上几件很简单的工具,就开始做有关电的实验了。
有一位顾客被这个小男孩的好奇心打动了,他把法拉第带去听著名化学家弗莱·戴维的讲座。法拉第听了戴维的讲座,斗胆给他写了一封信,并且把自己听讲座的笔记送给戴维审阅。
就在此后的一个晚上,正当法拉第准备上床睡觉的时候,戴维的马车停在了他那很简陋的住所门口。戴维邀请法拉第到他那里去,给他提供研究的机会。
终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法拉第攀登上了科学的高峰。
当有人问戴维他一生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的时候,戴维说:“我一生最伟大的发现就是法拉第!”
地理大发现
(改变世界的大发现)
(改变世界的大发现)
号称“大西洋海军元帅”的哥伦布,经过240天远航探险,终于凯旋,消息传开,不仅轰动西班牙,也震撼了整个欧洲。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横渡大西洋的壮举,甚至还发现了新天地与新人种,的确值得大书特书。
西班牙女王在巴塞罗那(Barcelona)宫廷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
庆祝凯旋的游行队伍威风凛凛,他们经过的地方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是为了争睹哥伦布的风采。走在最前列的是10名赤体文身的印第安人,他们头插羽毛,脸戴镶金面具,手拎鹦鹉,牵着珍禽异兽,还展示从美洲带回来的一些金饰珠宝,哥伦布本人则骑马殿后,这一切使人们莫不叹为千古盛事。
有人说:“哥伦布梦见美洲,上帝便把海水变成新大陆。”
也有人说:“最先遇到哥伦布的美洲人,等于遇到厄运。”
到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天堂还是地狱?哥伦布在地理上的大发现,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最大、最深、最远,它还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阿基米德原理
(浴盆里的发现)
(浴盆里的发现)
古代希腊有一个国王。有一次,国王拿一些黄金叫一个珠宝匠为他做一顶皇冠。过了几天,珠宝匠把皇冠做好了交给国王。国王称了皇冠的重量,与他拿给珠宝匠的黄金的重量一样。但国王还是怀疑珠宝匠在皇冠中掺进白银,盗取同样重量的黄金。怎样才能确定珠宝匠有没有在皇冠中掺白银呢?他把这件事交给了当时的数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接受了任务。可是他左思右想,总是没办法。有一天,天气很热,阿基米德去冲凉。澡池里的水满满的。阿基米德跨进澡池,池里的水立刻溢了出来。阿基米德看着溢出来的水,脑瓜忽然一闪,他高兴地大声叫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原来他找到了判断皇冠里有没有掺白银的方法。阿基米德找来一个长方体容器,盛满了水,然后把皇冠完全放进水里。这时就漫出一些水。他再用铁丝把皇冠捞出来。这样水面下降了。阿基米德根据水面下降的高度计算出皇冠的体积,再计算出相应这个体积的黄金的重量,与皇冠的重量一比,就可以知道皇冠中有没有掺进其他金属了。如果珠宝匠在皇冠中掺假,那么皇冠的体积就要比原来的黄金的体积大。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就此诞生了。
镭的发现
(发现背后的艰辛)
(发现背后的艰辛)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宣布他们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造就英雄的星球
(天文发现)
(天文发现)
天王星的发现造就了一位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赫歇尔。
赫歇尔原来是一位音乐家。他兴趣十分广泛,特别爱好天文。他曾亲手制作天文望远镜,还从事天文观测。1781年是他的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43岁的赫歇尔将望远镜瞄准熟悉的星空,在那里有一颗明亮而带暗绿色的小星。几年来,赫歇尔一直在关注这颗不起眼的小星。由于这颗小星在天空中极其缓慢地移动,而且不会“眨眼”,所以赫歇尔认为它不是一颗恒星。起先,他认为这是一颗彗星,而没有想到它是行星,因为从没听说有人发现过行星。于是,他在论文《一颗彗星的报告》中公布了自己的发现。但这颗奇怪的“彗星”却没有尾巴,轨道也与彗星的不同。经过其他天文学家继续观测、计算,终于认识到这不是彗星而是行星,并得出它与太阳的距离为19个天文单位。由于历史上从未有过行星发现者的记录,因此这一发现成了旷世之举。
后来,这颗星就被命名为“乌拉诺斯”,即天王星。
天王星的发现使赫歇尔闻名于世,并被英王任命为皇家天文学家。此后,他致力于天文学,一生中作出过许多贡献。
最早的世界地图
(发现于尘封的历史中)
(发现于尘封的历史中)
《大明混一图》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该馆馆长邢永福说,一史馆是我国中央级综合性历史档案馆,主要保管着明清两朝的皇宫秘档,总数达1000多万件。其中有皇帝的谕旨诏令,更有文武百官的奏折,以及中外交往的照会信函,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类地图。这些皇家秘档,数百年来,久存大内,秘不示人,十分珍贵。在二十世纪初,大内档案被世人所知,于是与殷墟甲骨和敦煌写经,共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这幅明代世界地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全图没有明显的疆域界限,仅以地名条块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内外所属。图中着重描绘了明王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据邢永福馆长介绍,《大明混一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长3.86米,宽4.75米,彩绘绢本,是我国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当属国宝级珍贵历史文物。
酸碱指示剂的诞生
(发现属于有心人)
(发现属于有心人)
300多年前,科学家波义耳偶然捕捉到一种奇特的实验现象。一天清晨,喜爱鲜花的波义耳摘了一朵紫罗兰花进了实验室。他把鲜花放在实验桌上开始了实验,当他从大瓶里倾倒盐酸时,一股刺鼻的气体从瓶口涌出,倒出的淡黄色液体冒着白雾,还有少许酸沫飞溅到鲜花上,他想“真可惜,盐酸弄到鲜花上了”。为洗掉花上的酸沫,他把花放到水里,一会儿发现紫罗兰颜色变红了,当时波义耳既新奇又兴奋,他认为,可能是盐酸使紫罗兰颜色变红了,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他立即返回住所,把那篮鲜花全部拿到实验室,取了当时已知的几种酸的稀溶液,把紫罗兰花瓣分别放入这些稀酸中,结果现象完全相同,紫罗兰都变为红色了。由此他推断,不仅盐酸,而且其他各种酸都能使紫罗兰变为红色。偶然的发现,激发了科学家的探求欲望,后来,他又弄来其他花瓣做试验,并制成花瓣的水或酒精的浸液,用它来检验是不是酸,同时用它来检验一些碱溶液,也产生了一些变色现象。
这位追求真知,永不知疲倦的科学家,还采集了药草、牵牛花,苔藓、月季花、树皮和各种植物的根……泡出了多种颜色的不同浸液,有些浸液遇酸变色,有些浸液遇碱变色。于是,酸碱指示剂诞生了。
焦尾琴
(发现需要一双慧眼)
(发现需要一双慧眼)
东汉时著名音乐家蔡邕很擅长弹琴,而且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女佣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溅,木柴被烧得“劈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灼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留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焦尾琴真是幸运,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才能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
焦尾琴真是幸运,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才能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