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训练系列-开拓视野篇(5)
三、作业
请在下面4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以“视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眼界,~宽广|开阔~。(《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7月)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文体除诗歌外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读书是扩大视野的最基本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浏览、观察等其他方式更有效果,是不是?为什么?
⑵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去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系这幅画,对你是不是有所启发?
⑶看同样的书,各人收获却不同。这里有着阅读者的眼界、视角或视野问题,你如何理解?
2.“超音速汽车”、“独轨铁路”、“微波飞机”……,今天还是人们的一种尝试,明天就可能成为现实。你所设想的未来交通工具和运行方式是怎样的?如果按照你的设想,在自己拟定的路线上作一次旅行,将是怎样一番情景?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科幻小品。
[写作提示]
这个作文要求以科学幻想为题材,根据科学上已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果,创造性地想象和描写利用这些成果可能出现的某些奇迹,并为科学发展提供某种预见。它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着重大胆和神奇的想象,既要敢于假想,又要有一定科学依据,避免虚无缥缈的空想。
3.阅读下面题为《简单问题难倒学生》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在法国,有64%的学生得出答案:75-32=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在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测验,竟有超过90%的学生得了这个答案。
由此,华东师大教授张莫宙在近日举行的“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上大力呼呼,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他强调:“创造应该从问题开始。李政道曾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做‘学答’?意思是现在的学校,成天要学生回答试卷里题目,即‘做学答’,然而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别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呼吁赢得一片赞同的声音,一位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教授则进一步扩展了张教授的发言。这位阿其姆博尔特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教师应该不断进修,学校管理也要不断改进,在课堂上,老师所扮演的角色要变,他在课堂上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慨,请写出来,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从“思维”角度——“思维僵化”是教学的大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诸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递进思维、逻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从“学问”角度——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大于告诉学生答案,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何况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时,应紧扣“感慨”一词,或议论,或抒情,或夹叙夹议,但不能单纯编故事。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国曾召开过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会上,日本的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把曲别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他问:“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30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300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条子上写道: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种用途。这个人叫许国奉。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由于相同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少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变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
以“曲别针给我们的启示”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题门自拟。
[写作提示]
曲别针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有思维的意义,更有人生价值的启迪。人再也不能限制自己了,人的用处是无限的。你也许即将毕业,你也许面临下岗,你也许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请你不要再固执地认为你只能做什么,像曲别针一样,你至少有亿万种用途,你应该随时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样由思维的发散过渡到人生意义,就大夫拓展了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