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奖学金”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立意】
1、题目是“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因此确定材料的范围和理解材料的含意是符合写作的第一要求。(1)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的事件,写作范围必须要落在这一事件过程中因人、因事而触发的想法,所有观点的提出都是因材料而引起。
(2)材料的主要内容:①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②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③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并表示希望同学们不“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④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⑤媒体报道了此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3)在材料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含意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学习上,学生应如何看待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
②如何看待学校对学生给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处理。
③如何看待社会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有关给予学生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问题的关注。
2、题目给出了具体的写作任务,须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
(1)写作任务:选择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中的一个,向它投稿,以投稿的形式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根据写作任务考生立论与阐述观点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表达学生心声的角度(可写:赞成学校做法;反对学校做法;辩证看待学校做法等)
②向校长(学校、学校领导)反应意见的角度(可写:支持学校做法;反对学校做法;其他合理建议等)
(2)要“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考生写作时,须在材料的主要事实与含意的范围内进行写作即可认定为是符合题意。
【范文参阅】
治学业,重于学
15班 黄欢欢【50分】
治学,是一种态度,治学,更是一种道德体现。
对于某校学生对该校奖学金只有一元钱的说法,我表示十分地理解该校长的做法并且将对于学生心声表明我坚定的态度。该校校长所言:“不应以获得奖学金的多少而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怎可淡论到钱财的轻重,以此为学或不学的标准?而该校则是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上,并非取而自用,该做法为其他条件较为艰苦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渠道,得以治学,十分得当。正是学生的歪曲了治学,为功而学,为何为学的理论,才如此不解和吐槽。
治学,为自己而学,则应放宽心胸,坚持自我治学。治学是一种态度,只是把心态放好,用平和的意念治学业,才是真正学之所学。我国著名当代人物钱学森先生在外留学,被国外人士所看重,用厚金将其留下。钱学森先生断然拒绝,坚持回国,即使后来被扣押等后段威胁,他面不改色,仍有后期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将自己所学用在了得道之处。淡泊名利是他治学的前提,报效国家才是他内心的感言,回到这件以奖学金而引发学生的不满 局,学生们的伦理道德尚未成熟,即使人人不一定都是像钱老先生那样博学,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埋怨。学生们的治学理念难道只是为了获取奖学金吗?
治学,重在于学。只有将金钱迷惑排挤在外,谦逊治学,才不为过。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以钱财所得为目标,为自己而学为学才为铛,而校方把奖学金该款转在了扶贫上,应给予支持并且谅解,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学习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资格和想法,给别人一个希望,给自己一片爱心,将在学之道发扬光大,不妄求学一场。
当今社会,用人之地屡屡皆是,若是没有了奖学金而荒废学业,放弃求学,失去的将数不胜数,因此,求学要有一种求学业的态度和平和的心境,将求学之学立于心中。钱财于心外,不为钱财所迷失了治学的方向。
钱财,虽是动力也是考验,动力是使人拼博取之,也是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和态度。
放轻钱财,认真治学,学为己所用,才不枉求学之辛,治学,重在于学,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求学,才会取得成效,将治学发挥到极致。
褪下学习功利化的外衣
9班 林思敏 【47.5】
该不该取消奖学金?这或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当学校只颁发一元钱的奖学金外加一个荣誉证书时,却激起不少同学的不满与反对,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我们的学习,是否已交得太过功利化了?
遥想当年,庄周叹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时的学习被称为“求学”,求学求学,即便“路漫漫”,也不挡不住程门立雪的身影,挡不住宋濂“礼愈恭,色愈至”的恭敬,挡不住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求学,需要的是潜心做学问的沉静,以及对学习的一腔热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惟有学习,才能让我们充盈自身,让我们变得更好,让我们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话虽如此,可当“考上清华北大就送豪车洋楼”“没有奖学金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等言论一点点侵蚀美好的愿景时,我们不由得迷惘,似乎在旁人眼中,学习只是为了豪车洋楼,只是为了日后前程似锦。世事变迁,或许有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们的学习,是否太过功利化了?我们的时代,是否太过浮燥,容不下慢慢地品一杯香茗,读完一整本经典之作?
不,不是的。我依然固执地相信这世界依然有人潜心学习,不为名利,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慢慢地活出隐士的味道。你看那钱钟书,博闻强识,学贯古今,他拒绝了诸多名校抛出的橄榄枝,潜心研究学问,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吗?还有那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究青蒿素的屠呦呦,那些被特殊的文化背景埋没的却仍然固执地写下一行行诗句的七十年代的诗人们,他们不正是潜心学习,不计名利的代表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年一代,是否更应坚守内心的平静,褪去学习功利化的外衣,用我们的双手,去筑造一个宁静悠闲的时代呢?
话已至此,该不该取消奖学金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何况那些取消的奖学金总额已悉数转至“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中,用以帮助那些真正需在帮助的人,这难道不是这笔钱财更好的用处吗?
褪下学习的功利化的外衣,从我们青年一代做起!
奖学金的“三问”
1班 高佳【47分】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流尽的何止是时光,还有学校哗啦啦的钱币,把钱拿去的奖学金还是助学基金?这真是个问题,看来,花钱也不是个省心事儿。
奖学金给多给少?这是个问题,在我看来,给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给的多学生就有动力,通俗点儿来说,就是有“奔头”,看过驴推磨吗?蒙上它的眼睛,在它前头吊上一根煮熟的香气四溢的玉米,它闻着味儿,就一个劲儿的往前推,这事就成了。要是没有玉米或玉米不够香,那这驴它就不情愿了,这么小的玉米还想骗我,累死了,不推了。那这个时候主人就只能干瞪眼了。奖学金也是这样,它就像那根玉米,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是给自己疲倦的身心一种抚慰,这很正常,并没有什么不妥。卡耐基在生意不好时向他的材料商提出赊账的要求,开始,材料商十分不情愿,后来,卡耐基在他修建桥梁完工后,以材料商的名字命名,从此,激动又感激的材料商心甘情愿地为他赊帐,就想让卡耐基多搞几座有他名字的桥,倍儿有面,对卡耐基的要求也都尽量满足。那座桥的名字是一种动力,它诱惑着材料商,让他一步步向前走。可见,高额的奖学金是种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是应该的。
该不该用钱来作为学习目标?这又是个问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换种说法,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向钱前”好像成为了人们的目标。而我们总是如此虚伪,一边爱着钱,一边道貌岸然地批判那些只想要多点奖学金的学生。不该这样,“爱财”不该被妖魔化。正常人都爱钱。从古便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宗盛更是在“凡人歌”中大胆唱道“钱字在中间”。锵锵三人行中文涛也多次坦言:“我要多点钱,就不坐在这儿了。”大学,是象牙塔不错,但也是同社会接轨的桥梁,不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天才少年班”的神童,因学习能力极强,被保送直入了一知名大学,一学期后被退学,为什么?因为他事事依赖母亲,连自己洗袜子都不会,大学生是“冬虫”只有明白人情世故,敢于对不公的事情提出质疑,勇敢的维护自身利益,才能成为“夏草”。人人都晓得冬虫夏草金贵,却没有意识到具备这种品质的大学生更是稀奇。我们应该多培养这种同学,而,提高奖学金正是培养这种会争取自己利益的“先发”型人才的不二手段。
水,有了走向,流得更畅快;风,有了方向,吹得更自在;奖学金,提高数额,花得更潇洒。高额,能促进学生向上,更能培养“先发”人才,是智慧的,奖学金的“三问”,此刻也有了答案。
多给一点点,学生心更甜!
淡泊,致远
12班 肖沁韵【48分】
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心仅存富贵权钱之人,终将踏入欲望的泥沼,越陷越深,一心只怀崇高理想的人,终得破釜沉舟,脚踩成功彼岸。
感谢“学生心声”栏目,给我表达心声的机会。
学校奖学金金额改成一元,竟有如此多埋汰的声音,让我不得不震惊什么时候学校竟也成了物质利益争夺的场所?学生们因争夺奖学金而明争暗斗挣拧的嘴脸,教师们因争夺年终奖而不断“劝告”学生外出补课,这还是办学的初衷吗?或许奖励机制的初衷是美好,却也不知不觉成为人们谋取利益的手段,可曾想过,其实谁都没有义务为你准备“奖学金”,就像妈妈答应带你去公园玩,在途中却因事取消,而你却心心怨恨。
而我认为1元钱也是钱,这寓意着学校对你的鼓励,寓意着你这段时间成果的肯定,所谓礼轻情意重便是如此。
我们不应该因为一己私利而丢了本心。
自古以来,中华之迁客骚人中不慕名利,淡泊一生的人数不胜数。看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如莲般的他为保留最后的清白投江自尽,涛涛的江水带不走他永垂千古的美好品质,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先是蓬蒿人。”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帝王 墨,在享尽富贵之时却毅然退出官场,回到真正属于他的地方,看青松翠柏,鸟语迎花,石立山头……
而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呢?如今却为了一元钱而动兵操戈。古人都可以做到心静淡泊,在名利场中孑然独身而去,我们为何不可?丰子恺说:“人生曰三境界,一曰物质生活,二曰精神生活,三曰灵魂生活。”而我们也许只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但现在应该做的是抛减物质层面,提高精神境界!
齐白石在老年时见到自己十年前的画,猛然顿悟,重新抓起笔,抛去一切念想,李羡林坚决卸去“国官”“国学大师”的称号,只心向自由生活;钱学森面对美国开出的诱人条件,坚决回到故土……圣人这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我们本没有他们的成就与能力,为何还要比他们重视那一点奖学金呢?何况资金转到“扶助基金”中,更应该为奖学金得到用处而开心呀!
龙翥凤羽,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结若何?愿你拥有最朴素的理想,最高洁的气质,淡泊而致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立意】
1、题目是“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因此确定材料的范围和理解材料的含意是符合写作的第一要求。(1)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的事件,写作范围必须要落在这一事件过程中因人、因事而触发的想法,所有观点的提出都是因材料而引起。
(2)材料的主要内容:①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②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③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并表示希望同学们不“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④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⑤媒体报道了此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3)在材料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含意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学习上,学生应如何看待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
②如何看待学校对学生给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处理。
③如何看待社会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有关给予学生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问题的关注。
2、题目给出了具体的写作任务,须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
(1)写作任务:选择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中的一个,向它投稿,以投稿的形式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根据写作任务考生立论与阐述观点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表达学生心声的角度(可写:赞成学校做法;反对学校做法;辩证看待学校做法等)
②向校长(学校、学校领导)反应意见的角度(可写:支持学校做法;反对学校做法;其他合理建议等)
(2)要“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考生写作时,须在材料的主要事实与含意的范围内进行写作即可认定为是符合题意。
【范文参阅】
治学业,重于学
15班 黄欢欢【50分】
治学,是一种态度,治学,更是一种道德体现。
对于某校学生对该校奖学金只有一元钱的说法,我表示十分地理解该校长的做法并且将对于学生心声表明我坚定的态度。该校校长所言:“不应以获得奖学金的多少而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怎可淡论到钱财的轻重,以此为学或不学的标准?而该校则是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上,并非取而自用,该做法为其他条件较为艰苦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渠道,得以治学,十分得当。正是学生的歪曲了治学,为功而学,为何为学的理论,才如此不解和吐槽。
治学,为自己而学,则应放宽心胸,坚持自我治学。治学是一种态度,只是把心态放好,用平和的意念治学业,才是真正学之所学。我国著名当代人物钱学森先生在外留学,被国外人士所看重,用厚金将其留下。钱学森先生断然拒绝,坚持回国,即使后来被扣押等后段威胁,他面不改色,仍有后期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将自己所学用在了得道之处。淡泊名利是他治学的前提,报效国家才是他内心的感言,回到这件以奖学金而引发学生的不满 局,学生们的伦理道德尚未成熟,即使人人不一定都是像钱老先生那样博学,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埋怨。学生们的治学理念难道只是为了获取奖学金吗?
治学,重在于学。只有将金钱迷惑排挤在外,谦逊治学,才不为过。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以钱财所得为目标,为自己而学为学才为铛,而校方把奖学金该款转在了扶贫上,应给予支持并且谅解,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学习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资格和想法,给别人一个希望,给自己一片爱心,将在学之道发扬光大,不妄求学一场。
当今社会,用人之地屡屡皆是,若是没有了奖学金而荒废学业,放弃求学,失去的将数不胜数,因此,求学要有一种求学业的态度和平和的心境,将求学之学立于心中。钱财于心外,不为钱财所迷失了治学的方向。
钱财,虽是动力也是考验,动力是使人拼博取之,也是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和态度。
放轻钱财,认真治学,学为己所用,才不枉求学之辛,治学,重在于学,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求学,才会取得成效,将治学发挥到极致。
褪下学习功利化的外衣
9班 林思敏 【47.5】
该不该取消奖学金?这或许根本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当学校只颁发一元钱的奖学金外加一个荣誉证书时,却激起不少同学的不满与反对,这不由得让我思考——我们的学习,是否已交得太过功利化了?
遥想当年,庄周叹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时的学习被称为“求学”,求学求学,即便“路漫漫”,也不挡不住程门立雪的身影,挡不住宋濂“礼愈恭,色愈至”的恭敬,挡不住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求学,需要的是潜心做学问的沉静,以及对学习的一腔热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惟有学习,才能让我们充盈自身,让我们变得更好,让我们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话虽如此,可当“考上清华北大就送豪车洋楼”“没有奖学金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等言论一点点侵蚀美好的愿景时,我们不由得迷惘,似乎在旁人眼中,学习只是为了豪车洋楼,只是为了日后前程似锦。世事变迁,或许有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们的学习,是否太过功利化了?我们的时代,是否太过浮燥,容不下慢慢地品一杯香茗,读完一整本经典之作?
不,不是的。我依然固执地相信这世界依然有人潜心学习,不为名利,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慢慢地活出隐士的味道。你看那钱钟书,博闻强识,学贯古今,他拒绝了诸多名校抛出的橄榄枝,潜心研究学问,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吗?还有那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究青蒿素的屠呦呦,那些被特殊的文化背景埋没的却仍然固执地写下一行行诗句的七十年代的诗人们,他们不正是潜心学习,不计名利的代表吗?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年一代,是否更应坚守内心的平静,褪去学习功利化的外衣,用我们的双手,去筑造一个宁静悠闲的时代呢?
话已至此,该不该取消奖学金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何况那些取消的奖学金总额已悉数转至“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中,用以帮助那些真正需在帮助的人,这难道不是这笔钱财更好的用处吗?
褪下学习的功利化的外衣,从我们青年一代做起!
奖学金的“三问”
1班 高佳【47分】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流尽的何止是时光,还有学校哗啦啦的钱币,把钱拿去的奖学金还是助学基金?这真是个问题,看来,花钱也不是个省心事儿。
奖学金给多给少?这是个问题,在我看来,给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给的多学生就有动力,通俗点儿来说,就是有“奔头”,看过驴推磨吗?蒙上它的眼睛,在它前头吊上一根煮熟的香气四溢的玉米,它闻着味儿,就一个劲儿的往前推,这事就成了。要是没有玉米或玉米不够香,那这驴它就不情愿了,这么小的玉米还想骗我,累死了,不推了。那这个时候主人就只能干瞪眼了。奖学金也是这样,它就像那根玉米,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是给自己疲倦的身心一种抚慰,这很正常,并没有什么不妥。卡耐基在生意不好时向他的材料商提出赊账的要求,开始,材料商十分不情愿,后来,卡耐基在他修建桥梁完工后,以材料商的名字命名,从此,激动又感激的材料商心甘情愿地为他赊帐,就想让卡耐基多搞几座有他名字的桥,倍儿有面,对卡耐基的要求也都尽量满足。那座桥的名字是一种动力,它诱惑着材料商,让他一步步向前走。可见,高额的奖学金是种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是应该的。
该不该用钱来作为学习目标?这又是个问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换种说法,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向钱前”好像成为了人们的目标。而我们总是如此虚伪,一边爱着钱,一边道貌岸然地批判那些只想要多点奖学金的学生。不该这样,“爱财”不该被妖魔化。正常人都爱钱。从古便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李宗盛更是在“凡人歌”中大胆唱道“钱字在中间”。锵锵三人行中文涛也多次坦言:“我要多点钱,就不坐在这儿了。”大学,是象牙塔不错,但也是同社会接轨的桥梁,不会为自己争取利益,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天才少年班”的神童,因学习能力极强,被保送直入了一知名大学,一学期后被退学,为什么?因为他事事依赖母亲,连自己洗袜子都不会,大学生是“冬虫”只有明白人情世故,敢于对不公的事情提出质疑,勇敢的维护自身利益,才能成为“夏草”。人人都晓得冬虫夏草金贵,却没有意识到具备这种品质的大学生更是稀奇。我们应该多培养这种同学,而,提高奖学金正是培养这种会争取自己利益的“先发”型人才的不二手段。
水,有了走向,流得更畅快;风,有了方向,吹得更自在;奖学金,提高数额,花得更潇洒。高额,能促进学生向上,更能培养“先发”人才,是智慧的,奖学金的“三问”,此刻也有了答案。
多给一点点,学生心更甜!
淡泊,致远
12班 肖沁韵【48分】
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心仅存富贵权钱之人,终将踏入欲望的泥沼,越陷越深,一心只怀崇高理想的人,终得破釜沉舟,脚踩成功彼岸。
感谢“学生心声”栏目,给我表达心声的机会。
学校奖学金金额改成一元,竟有如此多埋汰的声音,让我不得不震惊什么时候学校竟也成了物质利益争夺的场所?学生们因争夺奖学金而明争暗斗挣拧的嘴脸,教师们因争夺年终奖而不断“劝告”学生外出补课,这还是办学的初衷吗?或许奖励机制的初衷是美好,却也不知不觉成为人们谋取利益的手段,可曾想过,其实谁都没有义务为你准备“奖学金”,就像妈妈答应带你去公园玩,在途中却因事取消,而你却心心怨恨。
而我认为1元钱也是钱,这寓意着学校对你的鼓励,寓意着你这段时间成果的肯定,所谓礼轻情意重便是如此。
我们不应该因为一己私利而丢了本心。
自古以来,中华之迁客骚人中不慕名利,淡泊一生的人数不胜数。看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如莲般的他为保留最后的清白投江自尽,涛涛的江水带不走他永垂千古的美好品质,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先是蓬蒿人。”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帝王 墨,在享尽富贵之时却毅然退出官场,回到真正属于他的地方,看青松翠柏,鸟语迎花,石立山头……
而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呢?如今却为了一元钱而动兵操戈。古人都可以做到心静淡泊,在名利场中孑然独身而去,我们为何不可?丰子恺说:“人生曰三境界,一曰物质生活,二曰精神生活,三曰灵魂生活。”而我们也许只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但现在应该做的是抛减物质层面,提高精神境界!
齐白石在老年时见到自己十年前的画,猛然顿悟,重新抓起笔,抛去一切念想,李羡林坚决卸去“国官”“国学大师”的称号,只心向自由生活;钱学森面对美国开出的诱人条件,坚决回到故土……圣人这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我们本没有他们的成就与能力,为何还要比他们重视那一点奖学金呢?何况资金转到“扶助基金”中,更应该为奖学金得到用处而开心呀!
龙翥凤羽,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结若何?愿你拥有最朴素的理想,最高洁的气质,淡泊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