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现象管窥
(一)翻开近几年出版的小学生作文选,联想到现在小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现象一:题材单调,内容涵盖范围太小,孩子眼中的世界苍白而狭窄。例如,近几年,环保类的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固然与我们的环保宣传有很大关系,学生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在作文中也就有所反映。单从环保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现象,问题是不少学生的作文动不动就与环保扯上关系,写家乡、写动物、写植物,甚至写人物都不离环保,形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环保情结”。其实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怎样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语文学习真正与生活融在一起,当生活中的一切投射到学生的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也会像一面镜子一样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现象二:叙事类的文章结尾模式单一,如出一辙,而且在思想上任意拔高。不论是写《第一次骑自行车》,还是写《记一次长跑比赛》,结尾都要谈自己的认识,而且是同样的认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否则什么也干不成。”一位大学教授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事例:他的上小学的儿子,有一次非要与爸爸下象棋,一盘象棋还没下完,儿子就急急忙忙写作业去了,原来儿子那天的作业是写作文《下象棋》。教授看了儿子的作文,发现他的结尾是这样写的:“通过这次下象棋,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去做才能成功,学习也一样。”教授请儿子把结尾删掉,儿子死活不删。教授又问,这个认识并不是你下了象棋才知道的,为什么还要那样写?儿子沉默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删掉了可能老师不给高分。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反问自己:我们这样做了吗?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文章要有中心,内容要有意义之类的话,因为这些话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曾经说过了。后来随着新课标的出台,这类说法已经渐渐淡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么做,却很少考虑如何让孩子在作文中说真话。
现象三:写人物千人一面, 毫无新意。写母亲必写母爱的无私、伟大,写老师必写深夜备课、批改作业,写人物的外貌,眼睛必是“炯炯有神”,身材必是“高大魁梧”。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写了一篇作文《我的老师》,文章开头是这样的:“夜深了,知了不停地叫着,屋内一个熟悉的身影坐在办公室内的桌前批改作业,她一会儿写着,一会儿画着,一会儿脸上露出微笑,一会儿又皱起眉头……她就是我们辛勤的园丁——王老师。”如果说这一段的描写还算细致,那么中间几个自然段的描写只是一些笼统的交待,大体就是讲到王老师上课方法有趣,但却没有生动的事例辅助说明。再看文章的结尾:“王老师把知识教给了我们,教给了新一代的接班人。老师,是多么的伟大呀,她好比燃烧的蜡烛,照亮了我们,却牺牲了自己。夜更深了,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不知王老师是否还在灯下辛勤工作?”读了这样的作文,我们真不知道“王老师”和“张老师”、“李老师”有何区别,难道除了深夜备课、批改作业,我们的教师就再也没有别的面目在学生面前出现吗?我们这些教师都是同一种形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小学生如此,大学生也同样令人失望。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在一所著名高校,一位外籍教师请学生做英语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所有的学生都很轻松地完成了作业,原因是这个作文题目从小学就开始写了,内容是如此熟悉,根本不费吹灰之力。但外籍老师的阅卷结果却是出人意料。那天,老师拿着所有学生的作文走进教室,用轻蔑的目光看了看在座的所有学生(这种轻蔑的目光足以令好多学生永远不能忘怀),然后她强忍着失望的语气说:“王!你的母亲,李!还有你!你的母亲!you!你们大家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难道你们的母亲从来没有不负责任?难道你们的母亲从来没有自私过,没有懒惰过?……”一些学生垂下了头。看了这个事例,我也不禁感到汗颜: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见过一些毫无责任感的家长,但是难道可以在作文中写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不负责任吗?也就是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在文章中讲真话、实话,我们已经习惯了言不由衷地歌唱和赞美,习惯了不冒任何风险的人云亦云。当然,不仅仅是在写母亲这一件事情上。言及此处,真的忍不住问一句: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学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