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分类汇编:节俭勤劳篇
格言选读
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咏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平民贵族
在我国的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季文子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出生于世代为相的贵族家庭,一度担任了数十年的外交家。但他一生勤俭节约,以此作为修身齐家的根本,同时还教导自己的家人也过这种平民般简约的生活。
他对衣物着装只要求干净朴实,除了必须的朝服之外,几乎没有几件拿得出手的衣服了,出门所乘坐的马车也是非常简陋的那种。
有一天,有个朝廷的同僚对季文子说:“你贵为公卿,身份非布衣所比,但听人说你在家里的时候竟然不允许妻妾穿绫罗绸缎,也不用粮食喂马,你本人也不讲究仪容着装,岂不是显得太寒酸了吗?你这样做对我们鲁国的体面是一种极大的破坏,会使邻国看我们的笑话,别人会说鲁国的公卿居然过着平民一般窘迫的生活。你必须彻底改变一下当前的生活方式了。这种利国利己的事情,你为什么不马上去做呢?”
季文子笑了笑,回答说:“我也想把家里装置得富贵豪华一些,我也想吃穿用度阔绰一些,但是我们国家的黎民百姓还在受苦,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有成千上万的人们穷得连茅草房都住不上。想到老百姓的困难,我如何可以为了个人享受而奢侈浪费呢?倘若黎民百姓都粗茶淡饭、陋室敝衣地过日子,而我却用绫罗绸缎妆扮妻妾,用米谷喂养马匹,我当官为民的良心何在啊!再说,一个国家是否富足、是否体面,必须通过官员和百姓们的人格道德才能展现出来,并不是以妻妾、车马、粮食的多寡来判断的。所以,我是坚决不能接受你的建议的。”
季文子苦口婆心的一席对答,说得那位同僚一脸的愧祚之色,同时对方的内心深处更加理解和尊敬季文子了。此后,这位同僚也开始学习季文子的高风亮节,非常讲究生活的俭省朴素,其妻妾也只是穿着最普通的麻布衣服,出门乘坐的车马也力求简陋,马匹一律只用谷糠和杂草等食物来喂养。
匾额之戒
古时候,在中原一带的伏牛山脚下,生活着一位名叫吴成的农夫及他的两个儿子。他一生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朴实无华,却也丰衣足食。
吴成临终之际,两个儿子催促他将家产分给兄弟二人。吴成便将一块写有“勤俭”二字的匾额交给了兄弟两个,并且告诉他们说:“你们若要想一生一世不遭受饥饿,就必须得严格按照这两个字去执行。”说完,吴成就逝世了。
两个儿子分家时,便把匾额锯成了两块,老大分到的是一个“勤”字,老二分到的是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毕恭毕敬地挂在家中的厅堂墙壁上,每天辛勤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果然每年都能获得很好的收成。但他的妻子却喜欢大手大脚地生活,一点也不懂得节约,家里的小孩常常将白白的馒头咬一口就扔掉不要了。长此以往,家里竟然一点剩余的粮食也没有。老二自从分到半块“俭”字匾额以后,也把“俭”字当成法宝供放在家里的厅堂,却把“勤”字忘到了脑后。他对农事敷衍了事,从未用心地耕作过,每年的收成就十分有限。无论一家人如何地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很难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时间长了就更加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