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13个典故(2)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20-04-1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第二节 报国爱国

1.“庶几无愧”的典故

  典故出于《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

  文天祥临刑前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朝南方跪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去收拾他的尸首,脸色像活着时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袋中有一篇赞说:“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身而取义,只有尽到义,才能达到仁。读圣贤人所著的书,所学到的就是这些道理,从今以后,心中差不多没有愧疚了。”评论说:自古以来的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不会因为成功失败、顺利或不顺利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君子称之为“仁”,因为他们的做法合乎天理,顺应人心。

  文天祥抵得住利诱,不怕牺牲。“庶几无愧”为文天祥殉国自勉的话,后来常借以泛指对人或事尽到责任,于心无愧。

2.“中流击楫”的典故

  典故出于《资治通鉴》卷八十八: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中流击楫”的典故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3.“鲁连蹈海”的典故

  “鲁连蹈海”的典故出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新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令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新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现在我一见到先生的仪容相貌,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上那些认为鲍焦 (周时隐士,嫉世愤时)是不能自我宽容而死去的人,都是错误的。现在一般人不了解鲍焦的死因,认为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死的。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以权术驾驭臣下,像奴隶一样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

  “鲁连”,即战国名士鲁仲连;“蹈海”,蹈东海而死;“鲁连蹈海”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情操。


标签:中国典故知名度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