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于无声处”命题作文导写示例

作者:范文大全来源:实用范文网 时间:2016-03-2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文题展示】
  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写作提示】
“于无声处”出自于鲁迅的诗歌,原句为“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意思是在社会沉寂无声的时候,自己浮想联翩,心系国家,透过变幻的风云似乎听到了惊雷之声,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希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在无声之处体会到了另一种深深的情感。这就告诉我们,“无声”不等于“无有”,而是蕴涵者无穷无尽的事物、情感,可以观、可以感、可以品、可以思,“无声”有时是可以胜过“有声”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可以“精鹜八极,神游万里”,把世间的一切纳入到“无声”之中去,联想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我们可以在“无声”中思考宇宙、人生,也可以在“无声”的事物里感知真情、体悟哲理,更可以在“无声”的体味之后,发出有声的呼唤甚至呐喊。
  “于无声处”,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天地、自然、山川、田园、花木虫鱼、历史遗迹、现代风物……它们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许多;“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思考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它们可以引导我们不断的探索;“于无声处”,我们可以感受亲情、友情、人间情、思乡情、民族情、爱国情……它们可以温暖我们鼓舞我们。例如明月无声,可以勾起海峡两岸团圆情,也可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雄心(嫦蛾一号);又如夕阳下的虎门古炮,可以触发我们的民族情感,激发我们中华崛起的壮志;再如雷锋雕像无声,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历史无声,可以作我们的镜子,悟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题材是极其丰富的。
【例文赏析】                    
于无声处
  情到深处,无言以喻,留下一片无声的细痕待心编织成一张柔软细腻的网,将这散于无声处的星星零零的情感收拢。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聆听乐团演奏的《梁祝》,当时我不曾深谙这曲调背后的深意,却为其中的无声之处而动容。只听得所有乐曲齐鸣时的将英台为山伯的殉情推向高潮。而后忽得无声无息,一种情感流淌散发之时,悠扬又起长笛独鸣,细腻温和又缠绵无尽铺出一幅化蝶得瑰丽和动容,也让我久久无忘这灵动的“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的情感,大抵是一种无言却无尽的交融。友人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需言喻,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似乎这时在道些什么已无意义。无声的境界便是情感超越距离任载时空的永恒。联想起住宿时的一个清晨,朦胧醒来,睡眼望出窗外,远处的田野竟是紫霞的色彩。我心头一紧,不禁叹道:或许这无声无息的时刻便是我的苍茫中舆,是我的世界我的境界。此时依微闻得室友甜甜的酣眠声,于无声处是那么美。视线近了,便是母亲送我走入中考考场的一刻,她拉着我的手,我以为她要说什么,却半响无语。鼻子一酸,我明白这一刻的无声是千言万语道不尽说不明的爱。无需在说什么,无声或许真是情到深处的境界。
  中国文化也追求无声。于无声处并非真是无声无息,而是思绪的延伸,想象的发散。日落尽,人影独立斜阳,大多是古来文人追寻的无声之境。我们时常惊叹诗中词中一人一景,静谧往往缔造更幽远深邃的意境,如同中华书法中那黑字白章间独特的留白,恰若书法中的无声之处,体现一种心胸的博大,文化的精神。
  于无声处,更是一股道劲,它冲击心灵的力量,甚至胜过千军万马。你可曾见过蓝天下的挚爱中聋哑孩子手执蜡烛的无声的歌唱,虽然没有一丝声响却穿越一切地震撼心灵。你可曾见过黄山绝壁的石缝中挺拔而出的苍树,可曾讲过江湖河畔的冬梅一枝,它们的无声的坚韧在妙笔丹青者笔下便是傲然霜雪,铮骨绝唱的坚贞与豪迈,怎又能说“无声”是无声!于无声处,同样是意志与精神的绝唱。
  当苍穹被第一缕阳光照射,树影斑驳撒在前方的路上,到处是无声无息萦绕着行路的人们,感知这于无声处,人生的奇妙境界。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好似困顿与山重水复,被关闭在阴暗的匣子里,难见前方柳暗花明。拥有的,只是内心微弱的光亮,艰难地指向前方 (由现实、现状引入)。
  这样的时候,让我想到凡高(承接开头,引申发挥)。生前被世人遗弃的他用一头红发燃烧心中的未来,他渴盼着热烈的“向日葵”,沉浸在幽静的“星空”中,活在自己闪耀着灼灼光华的世界里,却不被人所知。他经受着高更的冷嘲热讽,苦涩地只卖出了一幅画。他画了一座桥,希望有人能穿过桥同他一起欣赏桥那头的世界,可除了他的画商哥哥外无人响应。于无声处,他用一声巨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穿过黑暗,惊醒世人(结合题目,叙述议论,扣题意识强)。余光中笑言:“凡高的画生前没人看得起,死后没人买得起。”可言语中无不隐藏着深深的悲哀,一代天之骄子,于无声处,黯然离世。
  可兴许,是无声处让他拥有了更纯粹,更完整的个人空间,是无声让他听不见周遭的繁杂混乱,从而造就了他和他们(水到渠成,摆出中心论点)。你说,要不是于无声处,何来贝多芬晚年更澎湃更深刻的《命运》?你说,要不是于无声处,哪来气势恢弘的断臂巴尔扎克?雕刻了十六座巴尔扎克像的罗丹要是耳中浸满了纷扰,怎么会诞生不朽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见,于无声处的人多半能”养在窗户上,心向着海洋“,小心翼翼地呵护心中的光亮,坚定自己的方向,不被外在的不利因素绊住前进之路(扣题)。电视里,媒体把姚明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而鲜有人知,他左耳听力的衰弱。因为左耳的限制,,使他可能在球场上不能听见队友的呼唤,进攻中反应慢半拍。可这一切,都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巨人”,而不是一个“傻大个”。于无声处,他完全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弱项,而后把自己放在刀刃上磨,磨出一个完美的自己(扣题)。
  海子说:”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眼睛,让习惯了黑暗的人都习惯光明。”他没能做到,没能“春暖花开”。但是,有千千万万的人做到了。他们不因无声而颓然,不因无声而放弃。他们不是成为无声的奴隶,而是驾驭了它,战胜了他。他们用自己的辉煌铸成一声巨响轰动世界,这一声巨响的轰鸣,从古至今,长久的,响彻于耳畔(扣题)。
  很难断言,是无声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肯定了无声的珍贵。能够明了的是,他们的厚积薄发,他们的永不言弃最终获得了世人的尊重,让世界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热烈鼓掌!
  于无声处听惊雷,风声、雨声、惊叹声,声声入耳,恒久未散,永刻人心(扣题)!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细雨滴落在衣裳上,若隐若现,不为别人所见,闲花飘落土地上,悄然无声,不为别人所听.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到这古韵悠然的诗句,不禁让我想起那些无声无息地奉献自己的灵魂(摆出中心论点).“看不见”,“听无声”并不代表无所作为,而是一股聚小成多的力量,这力量足以撼动世界,影响未来!
  于无声处,青藏铁路如白色的巨龙蜿蜒在辽阔的高原之上。当它成为震惊中外的焦点时,可曾想起那藏在背后的故事?在人们凭借它穿梭高原时,惊叹那神奇秀美的风光时,可曾也惊叹那默默筑路的铁路工人呢?他们的艰辛是世人可以想象,但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感受得到的,在高耸入云的大山前,他们是无畏的勇者。并非一人之力,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工人全心全意的奉献。高原之上,寒风刺骨,他们的汗水洒落,犹如纷纷扬扬的鲜花,滋润了方方里里的土地。
  这世间,有一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即便是事隔多年,属于它的画面早已不复存在,但它却能时刻影响着你,鞭策着你走向光明正确的大道。那便是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育。从少年再到青年最后长大成人,一路上不能缺少的就是老师的教导。或许,你的成就会远大于他们,但春去冬来,他们依旧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讲台上,为学生们毫不保留地灌输知识。老师不曾被所有人永远地铭记,他们所传受的话语却犹如丝丝缕缕的细雨无法看见,但却净化了世世代代人的心灵。
  于无声处,高楼大厦不会平地而起,金银财富不能自然生来,谁敢说,这依靠的不是如细雨,如闲花般千万人的力量!细雨即便微小,亦能润湿整条大路,又岂止沾湿衣裳?闲花即便卑微,亦能幻化为春泥,充沃一方土地,又岂止铺满幽径?无声无息中,从满怀壮志的青年到花甲老人,一代工人,一代教师,一代代建设者一生兢兢业业,将自己的点点滴滴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并没有被给予过任何显赫的勋章,但正是因为这股无声的力量,成就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换来了中国的腾飞,足矣!
于无声处
  昨日的苦与痛和着心中的梦,苦苦地等待,默默地追寻心中的那个梦,一点一滴地积累,一丝丝地坚持。相信:梦总会实现,奇迹就在眼前。                                 --题记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夜他无眠,于无声处他播下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他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
  风儿吹皱了那一池秋水,更搅动了他的心,他的雄心壮志。他抬起头,看见那皎洁的圆月,心中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
  此时此刻,一切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温馨,那么美好。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多少个不眠之夜,于无声处,他不知劳累地削着那竹笺,写下那一幕幕真实凄美的历史。他的眼里布满了血丝,手上磨出了老茧,然而他仍坚持着,默默地写着……他的灵魂融入了那一卷卷的史书。
  然而并非所以的付出都有回报,并非所有的付出都有结果。他太正直太正义,太不懂得“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他的言行触怒了粗暴的君主。“要么死,要么接受宫刑”无情的君主向他吼道。他茫然了,不知所措了。死固然可以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清白,可他忘不了自己的梦,那是他血与泪的结晶。他无力的跪下接受宫刑。大臣们不堪入耳的恶语向他袭来。于无声处,两行清泪沿着他疲惫的脸滑下。
  以后的日子,他更是忍辱负重,在世人的嘲讽下默默付出,苦闷、苦愁、苦恼围绕着他,他只有在那一卷卷史书中解闷、消愁、释恼。在一段史书中他这样写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铁马雄风、人杰鬼雄,终愧对江东父老。霸王别姬,空垂的泪,为后世谁哭泣,胜者王侯,败者贼寇,历史终为历史,清醒又无情。”是的,他也期待能象项羽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然而有梦有追求,他必须坚持,必须付出。
  没有人了解他,但他仍默默地坚守……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增添了一段亮丽的色彩,给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以永远的回味。
  人们永远铭记他,那个默默无闻创造惊人神话的人,那个用血与汗谱写生命奇迹的人。他与那神话般的《史记》融为一体,融入了文化,融进了历史,融入了民族的记忆。
  他就是汉朝文学大家--司马迁,奇迹来自默默付出;相信吧,于无声处铸造惊人神话。
  【简评】:作者选用晏殊的《蝶恋花》中的三个句子做小标题(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把它们喻为人生的三重境界),全文分成三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层次条理,脉络清晰,选取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紧扣话题,论证有力。遣词造句颇见功力,语言较优美。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